我對塞萬提斯及其作品的興趣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產生的。那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母校有一座不大的圖書館和一間不寬敞的閱覽室,但是對我這個小讀者來說,那裏的圖書和雜誌已足夠借閱的了。不料想讀著讀著就對文學著了迷。每每借到一本好書,總是愛不釋手。《懲惡揚善故事集》就是其一。這是塞萬提斯的小說集,是祝融先生翻譯的。她譯得很好,每篇作品都是那麼生動有趣。在十幾篇故事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吉卜賽女郎》,它寫一個青年騎士,為了追求一個能歌善舞、貌美無雙的吉卜賽姑娘,他化名住進吉卜賽部落,過吉卜賽人的生活。在經曆了種種坎坷之後,終於如願以償,和美麗的姑娘結為連理。故事富有詩情畫意,不乏浪漫色彩,讓我初步領略到塞萬提斯的才華和創作風格。
後來我到北京上大學,專業恰好是塞萬提斯所用的西班牙語。在5年的學習中,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西班牙文學,特別是塞萬提斯的作品。他的名著《堂吉訶德》成了我閱讀的首選。那個譯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譯者是傅東華先生。書中描述的許多故事都禁不住讓人捧腹大笑。堂吉訶德這個人物瘋瘋癲癲,一次又一次出門遊俠,屢屢碰得頭破血流,卻不思悔改,讓人覺得他又可憐又可悲,但是,他那種匡複正義、勇往直前的精神卻又那麼可愛可歎。
說來也真幸運。畢業後剛好被分配到專門研究外國文學的機構——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拉美和西班牙文學研究工作。可謂如魚得水。圖書館的藏書比學校多多了。這裏有許多西班牙文學原著,其中包括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懲惡揚善故事集》,還有《堂吉訶德》的多種中譯本,甚至還有《堂吉訶德》最早的中譯本《魔俠傳》。讀過這些作品,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塞萬提斯及其作品的理解。
在此還應提及的是,1997年末,在西班牙文化部的資助下,我有幸作為西班牙文化工作者去西班牙進行了3個月的學術訪問和考察。在那些日子裏,我經常出入於書店和圖書館,購買和複印了不少關於塞萬提斯及其著述的資料。還訪問了塞萬提斯的故鄉阿爾卡拉·德·阿納雷斯鎮,參觀了他早年居住過的二層小樓房(他的床鋪和一應用品整齊地擺放在屋內);更有意義的是遊了一趟“堂吉訶德之路”;路上有堂吉訶德受封騎士的客棧,有幾架高大的風車矗立在路邊(有一架風車的車翼已經折斷,仿佛堂吉訶德剛剛大戰過風車後離去);還有幾座城堡似的土坯建築,但隻剩下了殘垣斷壁;最後參觀的是堂吉訶德的意中人杜爾西內婭的住宅,宅門外的一塊空地上有一座堂吉訶德跪拜在杜爾西內婭麵前的鐵製雕像。“堂吉訶德之路”生動再現了這位騎士出門遊俠的情景,令人難以忘懷。3個月的考察時間雖然不長,收獲卻頗豐富,從心裏為親臨塞萬提斯的祖國和故鄉感到無比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