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陳逢幹:成立大學生助學基金有意義(1 / 3)

(中國網中國訪談時間:2010年6月21日15:00)

中國網:

今天走進我們演播室的嘉賓是一位長期從事公益事業的人,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嘉賓。您好,陳先生。

陳逢幹:

你好。

中國網:

您在2010年5月28號連續五年榮登中國慈善家排行榜,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位五連冠的人。您是怎麼樣看待這件事情的呢?

陳逢幹:

有好多媒體問我,為什麼我能連續五年獲獎,那我說我也不知道。在慈善方麵,我從小就很喜歡做。至於得到榮譽呢,我現在的目標並不是以得到榮譽為目的。沒有榮譽,我們還是要做慈善,榮譽多了,我認為對我也是件好事,給我一種壓力,讓我更加努力去做好。

我現在做企業和做公益是一樣的,當作一種產業來做。做慈善是有三方麵盈利的,我現在才知道。第一我幫助別人,包括大學生,他上不起學了,我們幫他,他上得起學了,他是盈利的。包括一些學校、敬老院或者家裏有災難的等等,他們來找我,我幫他們,他們都會得到很好的效果;這麼多的榮譽給我,我也是盈利的。所以說,做好事不虧;通過這些年做慈善,社會對我的尊重,我到哪裏去,辦什麼事情,一說我的名字,大家都願意幫我,這是我最大的財富,所以說,榮譽這兩個字,推動了我的發展,也推動了公益事業的發展。

中國網:

您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

陳逢幹:

三十多年以前我就開始做了。這個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有心人才能做的。我做慈善我認為是性格使然。我看到人家需要幫助的時候,覺得我不幫就像犯了錯誤一樣,感到必須要去做。以前的時候,我用力氣去幫人家,以後呢,我有一點錢就用錢去做,從幾十塊到幾百塊,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感覺幫人家,我很舒服,看到需要幫助的不幫的話,回來我就會老想,剛才為什麼不幫人家。我做這事情,完全是天生的一個性格,是我對公益事業的一種認可。

中國網:

沒錯。其實一己之力能去造福社會的話,也是很大的一種貢獻。那您和其他人在做公益事業上麵有點不一樣。因為有人會把錢捐給某個基金會,然後讓他去具體操作。您是把它直接落實到實處,直接把這個錢物盡到實處了。

陳逢幹:

我們是這樣,有人來找你幫忙,他是真是假,我們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選擇。所以,我從事慈善三十多年來,品牌也打出來了,人家都過來找。好多人比我有錢,人家不去找他,反而來找我,我覺得很榮幸。這是我的財富,他們都把機遇送給我。沒有錢的時候,我把錢當成寶,有了錢的時候我把它撒出去,當成草。大家來找我的時候,我必須要撒出去。

在自己滿足的前提下,這個錢本來就是社會的。是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後才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改革開放,我還在老家種田,這個我在很早以前就很明白,所以我跟別人的想法不一樣。隻要碰到大家需要我做的事情,隻要我能做到,我都要去做。不管你是誰,不管什麼地方,我能做到我多做,做不到我少做。我根據我的能力去做。不一定是地震了我才去做,我是每時每刻,隻要我能碰到我都要去做。

中國網:

在您做過的幫助別人的事情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事呢?

陳逢幹:

我們在寧夏成立“大學生助學基金會”以後,在鹽池有兩個學生我特別有印象。在鹽池,五十年出了個清華大學生。有一個大學生,他拿了一封蓋了六個章的信給我。他家裏特困難。他媽媽和奶奶都生病了,他老爹在一個學校裏每個月掙四百多塊錢。他寫信給我,我認為這是個機遇,我回信給他,說支持他到大學畢業。他是每年一萬五千塊錢,那我每年都給他一萬五千塊錢。第二年,他妹妹又考上大學,我又加五千,每年給他們兩萬。直到今年我們已經六年了。後來他寫信給我,他成績特別好,清華大學管理係他是第一名。他媽的病也好啦,所以我感到做的很值得。對我們來說就是花了十幾萬塊錢,對他來說,病也好了,成績也好,這兩個大事改變了。

還有一個同學是電視台告訴我們的,我們到他家去看,他是第一年考上大學沒錢上,第二年我們去了,他想把房子賣了。房子是民政局給他蓋的,不能賣。我們知道後,給了他五千塊錢,我看到他拿到五千塊錢的時候,手發抖,我覺得比我們五百萬還要重。他隻有二十多歲,為了上學愁得頭發都白了。我覺得幫別人是很值得的。我們稍微支持一下,他能上大學了,能改變他的命運。所以,這兩個學生在我幫助的人裏麵是比較典型的。

陳逢幹:

還有一個典型的,我在老家有一個學校,沒有操場,學生做廣播體操沒辦法做。校長準備把操場回遷起來。後來有一個校長就把我們農村的工作做好了,他們跟我商量,你家同意我們就回。我當時我就回答他,我說你們素質那麼高,我難道素質就這麼低啊。我說你這個校長也是為我們當地做好事。我應該支持你,我吃虧一點沒關係啊。我的房子就要退三米讓路。我到學校一看,這個桌子凳子這麼破,我說我有責任把桌凳換一下。我說多少錢啊,他打了個計劃出來,一共是一萬七千塊錢。然後我就給他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