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第四章“喪葬”中描述了吉安各地民間有繞棺的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繞棺活動一定是在道士做法事時,道士在棺前唱,死者親屬繞棺而行,男子亡故唱《苦辛歌》,女子亡故唱《懷胎歌》,各地所雖大同小異,調子不一,哀苦悲切。遂川於田的《苦辛歌》:“正月苦辛是新春,遂心,農閑偷歇在家庭,遂菩薩救苦大慈悲,家中若得有積餘,遂心,扶兒顧女度光陰,遂心救苦大慈悲,家中若是缺衣食,遂心,饑寒交迫好傷心。遂心救苦大慈悲。……”唱十二段,即十二個月的述事,追念一生苦辛。
5、燈歌與兒歌
燈歌兒歌是從小調中派生出來的民間歌曲。燈歌一般較熱烈,除演唱外,加演舞蹈動作並用鑼鼓渲染氣氛。每縣都有燈歌,大多流傳在非山地的區域。兒歌則是歌詞和曲調兒化、念字拖腔,成曲者較少。燈歌的代表作有《過新年》、《玩花棍》,兒歌的代表作有《數螃蟹》。
兒歌。從當地生活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中產生,為兒童所編唱成為編與兒童唱。內容有反映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但反映兒童的遊戲和傳播知識的較多。其音調節奏大都和自然語調較接近,曲調比較單純,音程跳動小,少裝飾,音域寬,節拍規整,節奏鮮明而變化,句幅短。結構小,情緒較輕快,活潑而富於想象。
第三節 民間舞蹈
吉安的民間舞蹈很發達,流傳廣,至今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之一,這與吉安地區盛傳燈彩是分不開的。
千百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貧乏,人們無法抗衡自然災害,把美好的希望寄托於上天,出於對神靈的敬畏,為求得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通過舉行各種活動祭拜神靈,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於是便出現了燈彩等民間舞蹈形式,從正月初一至初二“擺獨桌”,初八、十二、十五“出神”,元宵燈會,二月二土地會,三月觀音會,四月趙公會,五月吃新節,七月十六王母日,八月初一朝拜,十五燒塔,九月九重陽會等,都是吉安民間祭祀的重要活動。
燈彩的形成與傳承,是古代民間祭祀的產物,民間的祭祀表現得不如官方那樣肅穆與呆板,亦莊亦諧,祭神者裝扮花俏,民間認為是娛神活動,配以樂器,表演形式便一代一代傳下來。今天祭祀的成份少了,甚至消失,但娛神活動的形式仍然保存流傳。進宗祠敬神,請龍燈,送龍燈等,是古代祭祀活動殘存的痕跡。吉安民間舞蹈主要反映在兩方麵,一是祭祀活動中的燈舞表演,一是民間戲曲分化出來的舞蹈。
一、燈舞
在敘述燈舞內容時,與第九章“民間娛樂”中“燈彩”的內容有交叉,“燈彩”中重點介紹燈的曆史源流及其文化習俗特征,本節重點介紹燈舞的舞蹈表演藝術特征。
吉州區釣源村的蚌殼舞,青原區渼陂村的傘舞、蚌殼舞、吉安縣固江鯉魚燈舞、永陽東園龍舞,高塘、永陽、固江一帶的蚌殼舞、采蓮船舞,九節布龍、三節龍、板凳龍、茅田花燈、遊龍(長龍)等;永新的盾牌舞、羅漢燈舞、獅舞、龍魚燈舞、雙采蓮、搶花船等;峽江的巴丘打蚌殼、跳鍾馗、跑旱船、花籃舞、跳馬、娃娃舞、打柴杠、采茶舞等;新幹縣有竹馬舞、龍燈、獅燈、蚌舞、花船(旱船)舞、打蓮湘(打花棍)、社兒、踩高腳、打竹杠、鯉裏燈、跑五昌(打道場)等;吉水縣有長龍、鼇魚燈、藤盤舞、送寶(蓮花鬧),三人在桌上表演的蝦蚣燈、荷燈、灘舞;泰和縣有蝦蚣燈、雙龍戲珠、三節龍、龍鳳燈、雙獅舞、草龍、花船舞、新賣花、拖旱船、裝故事、矮子背妻、南山耕田等;萬安縣的麒麟獅象燈、鯉魚燈、兒郎燈、兔子燈、茶燈、走馬燈、太平燈、車俚燈、股子燈、獅舞、板凳龍等;遂川縣的五龍下海、鬥獅舞;永豐縣的麻婆送子;安福縣的滾擋牌。
吉安民間最常見的燈舞是龍舞,其次是打蚌殼舞,再其次是采蓮船舞。這三種燈舞普遍,簡易方便。
舊時代,舞龍是吉安民間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一般是農曆“兩節”(元宵、中秋)十三“起燈”、“十五”謝燈,當地“抖得起”的後生擎頭龍(龍頭),次之擎龍尾。前“兩晚”一般擎擎,到了十五日進入“高潮”,有禾場、朝門的村莊,在這兩個地方要蛟(舞)龍。舞龍咬花,因而出現各地不同的舞步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