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是民眾的日常生活的具體反映。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範人們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民俗是人類各級社會集團的共同生活裏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民俗與文化的關係看,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民間文化。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在民俗圈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以至心理結構、思維方式等無不打上民俗的烙印,代代傳承,在一定的範圍內共同遵守,共同實踐。
民俗事象紛繁複雜,包羅萬象,它的內容也在不斷地變化,或擴展或消失。總的說來,大致可以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大類。物質民俗指人們在創造和消費物質財富過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產民俗、商貿民俗、飲食民俗、服飾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社會民俗指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結成的社會關係的慣製,它所關涉的是從個人到家庭、家族、鄉裏、民族、甚至國家在結合、交往過程中使用並傳承的集體行為方式。它主要包括社會組織民俗(如血緣組織、地緣組織等)、歲時節日民俗以及民間娛樂習俗等。精神民俗指在物質文化與製度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有關意識形態方麵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間信仰、民間巫術、民間禁忌、民間倫理觀念以及民間藝術等等。語言民俗指通過口語約定俗成、集體傳承的信息交流係統。它包括民俗語言和民間文學兩大部分。民俗語言如民間俗語、諺語、謎語、歇後語、社會流行語、黑話、酒令等。民間文學主要有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說唱等形式。
吉安古稱廬陵,地處江西的中部地區,境內多盆地,吉安的民風民俗有著贛中地區的明顯特色。在地裏環境上,吉安的廬吉泰盆地幾乎是千裏贛江的分界線,廬吉泰盆地以南,贛江水流的落差較大,是江西南麵高山深穀之地。而盆地之北,贛江水流趨近平緩,山地低矮,峽江、新幹地區與南昌幾乎連成平地。山勢與水形等地理環境是地方民俗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山水交錯的吉安境地,也由此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區域風俗的特點。
吉安的東麵是永豐縣。永豐縣與撫州市相鄰,山脈相依,河水共飲,是贛中兩個重要的區域文化地區吉安、撫州的連接地。江西古代號稱三個重要文化區域:廬陵、臨川和豫章,而廬陵與臨川市江西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從這一點說,永豐的風俗是廬陵臨川兩地的風俗的過渡地帶。但是,從曆史淵源上看,永豐縣原屬吉水,是吉水縣的一部分。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析吉水縣的報恩鎮與雲蓋、龍雲、興平、永豐、明德5個鄉建永豐縣。過了近一百年的紹興十八年(1148年),永豐雲蓋鄉劃屬撫州樂安縣。永豐縣對於撫州與廬陵之間民俗的滲透與促進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撫州宜黃的戲曲流入到吉安來,是有一條明顯的線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宜黃三腳班流入永豐藤田。1845年,永豐層山村郭鑾龍向宜黃人學戲後,自組成三角班。光緒年間,宜黃潭坊三角班來永豐縣城傳藝。很快,永豐三角班藝人傳入吉水,吉水傳進吉安城。民國時期,吉安有了本地色彩的三角班,撫州的民間藝術之花便在吉安各地綻放。民間風俗,大概都是這樣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吉安南麵是遂川、萬安兩縣。在宋以前,均屬萬安,與贛南相鄰。至今,兩縣中說客家話的人占有很大的比例,與贛南通婚的現象很普遍。因此,兩縣受客家風俗的影響特別大,尤其是在山區,幾乎就是客家民俗。在吉安境內的山區,都要客家人居住。客家人恪守祖俗,盡管吉安本地的民俗對它產生影響,但主流不變,帶著明顯的客家民俗色彩。從這一點說,客家民俗是吉安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西麵的安福和永新,從江西的地裏位置上看,屬贛西。安福的滬水和永新的禾水都是從兩地的西麵高山發源,向東流淌,分別注入贛江。尤其永新、寧岡與湖南省交鄰,受湘文化的影響大,其民風民俗難免雜著湘俗。安福古代一部分隸屬長沙郡,秦漢時代叫安成縣,直到隋開皇九年(589)才與安平合為一縣,隸屬吉州。由於曆史、地理的原因,安福也有著明顯的楚風湘韻,贛西的民俗色彩比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