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古三晉多名將。虎將、猛將、驍將……層出不窮,衛青、霍光、霍去病、張遼、關羽、尉遲恭、薛仁貴、楊業、狄青……代代英雄有,輩輩勇將出。
《漢書·地理誌》雲:
太原、上黨又多晉公族之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仇過直,嫁娶送死奢靡。漢興,號為難治,常擇嚴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
……
定襄、雲中、五原,本戎狄地,頗有趙、齊、衛、楚之徙,其民鄙樸,少禮文、好射獵。雁門亦同俗,於天文別屬燕。
雁門地處邊塞,居三關之首,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故這裏多戰事,繁征戍,尚武功。戰國時出李牧抗匈奴,威震華夏;秦帝國派王子扶蘇、大將蒙恬在這裏築長城,史跡今存;宋王朝猛將楊業,血戰金沙灘,為趙氏江山鑄就鐵壁銅牆;明代大將軍常玉春追元兵,血洗崞州,讓現代人很難尋出明以前的文字記載……
崞縣屬雁門,從清滅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半世紀間,軍閥混戰,日寇侵入,戰事頻繁,烽火連天,時勢造就英雄,戰時培養將軍。張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二
張培梅,字鶴峰,1885年出生於山西崞縣(今原平市)中泥河村,1905年考入山西武備學堂陸軍小學班。1907年經山西巡撫恩壽保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與蔣介石同窗,畢業後任山西新軍86標排長,不久加入同盟會。
辛亥太原革命,張培梅參加起義,維持城內秩序,護擁閻錫山當了山西都督,1911年10月同張瑜取道代州,攻打雁門清軍,進取大同,12月娘子關被清軍攻破,閻錫山由太原北逃,張培梅帶領民軍在保德與閻相會,結盟黃河灘,後與閻錫山北上包頭,進擊內蒙清軍。1917年3月,閻重回太原任山西都督府都督,委張為團長、旅長,後被袁世凱封為肅威將軍。1917年,閻錫山委任張培梅為晉南鎮守使,轄第二混成團。5月間,陝軍郭堅進攻晉南,閻令負責堵截,並加委張為總指揮。
1924年9月,直奉軍閥交戰,閻錫山為阻擋直係吳佩孚援軍北上,7月出兵石家莊,委任張培梅為山西左翼軍總指揮,張以不聽軍令怒殺兩團長,引起閻的不滿。後駐石晉軍撤回太原,張托詞回家,在鄉一直隱居。
1930年,閻錫山倒蔣失敗,被迫下野,張培梅“頭戴瓜殼帽,身穿小棉襖”,保駕閻錫山經大同逃往大連,因與趙戴文不合,隨即返鄉。
1937年,“七七事變”後,張培梅任第二戰區執法總監,督戰雁門、原平、忻口。太原失陷後,隨閻撤退至晉西。1938年5月,日軍進犯晉西,閻錫山令王靖國在隰縣石口附近抵抗,王靖國在石口東作戰不力,以致205旅旅長趙錫章及72師團長劉崇一陣亡。張培梅報請閻錫山令王靖國死守,王竟東退石樓。張以閻錫山的首席中將執法官之權,擬對王繩以軍法,閻不答應。日軍繼續南犯。張培梅一怒之下,服毒自殺於隰縣城南午城鎮,終年54歲。
三
張培梅自稱是“半個軍人”。為何稱“半個”呢?我們隻知他在能事之年,半生忙於行伍,領兵掛帥,戰鬥在沙場;半生閑於家中,拾糞種園,隱居在鄉間。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在這個傳統的人物身上,恐怕與其矛盾的心理、矛盾的人生是分不開的。然而從他那矛盾的一生中間,從他的所作所為,也能窺探出一些值得我們回味的東西。“門雖設而常關,雲無心以出岫”,大概就是對他的最好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