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我以一片深情和自豪把我的丈夫——約瑟夫·W·史迪威將軍的文件公布於世,因為他在中緬印戰區的經曆和1944年11月被從戰區召回引起了眾多的爭論,也因為他一直未被允許公開事實真相,現在我給他一個發言的機會。

史迪威將軍是1638年來到新阿姆斯特丹的尼古拉斯·史迪威的後裔。根據記載和家庭史料,這一姓氏可以追溯到1456年。尼古拉斯的後裔中有許多人當兵報效祖國,這樣看來,也許他選擇了戎馬生涯是很自然的。

1900年,史迪威將軍17歲時考入美國軍事學院學習,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1904年畢業後,他到駐紮在菲律賓的第12步兵團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布賴恩特·H·韋爾斯將軍手下擔任第4軍負責情報的助理參謀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先後3次被派往中國,在那裏停留了10年。

1921年,他作為陸軍語言留學生第一次被派往中國。在北京學習期間,恰逢美國救濟饑荒紅十字會出資在山西修建一條公路,於是,他被任命為修路工程的總工程師。他在山西長期和中國勞工、農民們在一起生活。1927年,在天津任職期間,他以觀察家的身份同當時正在進行內戰的中國軍隊一起生活了數月。不久,他被任命為美國駐北京使館的隨從武官。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中國最高軍事領導人和高級軍官。通過與中國的平民百姓、富豪顯貴的接觸,史迪威將軍加深了對中國基本情況和潛在心理狀態的了解。

很少有人能夠像史迪威將軍那樣,帶著一隻幾乎失明的眼睛度過了他的絕大部分偉大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次彈藥庫爆炸,造成了他的左眼瞳孔變形,並發展成為白內障。右眼的視力也非常糟糕,看不清3英尺外的手指,需要矯正,並需長期佩戴眼鏡。在重慶艱難的日子裏、在緬甸叢林戰鬥期間,由於照明設備不足,他不得不長期在燭光中工作。對工作的認真和要盡善盡美完成任務的執著對他右眼的損害越來越大。他的一大願望就是在他的使命完成之前,他的眼睛還能看見他本人的形象。

史迪威將軍的戰時日記中保存下對那些年代的真實描寫。這些日記是他留給自己用的。但對我來說,他的英雄氣概猶在,鼓勵著我將他的日記公布於眾。

史迪威將軍在戰時遇到的主要問題,也正是我們今天的在華使者遇到的主要問題。鑒於隻有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上,自由偉大的民主才能成功地發揮作用,我希望這些日記能夠有助於了解美國在中國遇到的問題。從而找到一個既周全又符合實際的解決方法。

溫尼弗雷德·A·史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