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傳記作品。
作者皇甫斌是位離休老同誌。他用近一年的時間,幾易其稿,寫成這本傳記。
皇甫為複姓,陝西白水縣人,少小之年身背行李參加革命工作,初為延安大學學生,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他跟隨人民解放軍進入西部古城西安,先後工作於陝甘寧邊區政府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中共中央西北地區工作部;50年代中期來到甘肅,先後任甘肅省委副處長、天水市委書記,60年代“援藏”,1972年返回甘肅後又先後任天水市委副書記,天水地區體委主任,地委秘書長、副書記,天水地區專員,1984年12月任甘肅省廣播電視廳廳長、黨組書記,其後任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1998年離職休養。
皇甫斌同誌有在大區、中央機關工作的經曆,又有長期從事基層黨務、行政和文秘工作的閱曆,其中在天水的時間長達16年之久,他稱天水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15歲參加革命工作,在黨的陽光雨露下,由一名農村學生成長為黨政領導幹部。黨務、行政、經濟、文化、教育工作他都幹過,酸甜苦辣他都嚐過,幾十年來既有勝利的自信,也有挫折的失意,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誤的苦愁。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不斷跋涉,苦苦追求,終於迎來了新世紀向小康社會全麵進軍的盛世。他的傳記作品《跋涉》就是他的理想追求的文字載體、生活閱曆的真實紀錄。
誠實守信,剛直公正,虛心好學,顧全大局是皇甫斌同誌的最大特點。他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無論下基層調研,到農村救災,或者去西藏高原,總是把個人利益置於黨和人民的利益之下。以人為本,顧全大局,決不自以為是。他胸懷寬廣,心地坦蕩,善於團結同誌一道工作。1960年他任天水市委書記時隻有27歲,他的許多下級和同事的資曆都比他長,工作有一定難度,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尊重別人,廣泛聽取大家意見,集思廣益,將市委班子建設成為一個團結進取的有力的工作班子。“援藏”8年返回天水後受到不公正的安排,他亦能正確對待,努力做好工作。他善於學習,總是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幹好一行。做農村工作,他學農業知識,寫出了有分量的理論文章。到西藏工作,他虛心求教,很快熟悉了藏區的風土人情、民族特點和黨在西藏的特殊政策。幹廣播電視,他學新聞業務,50歲後一邊工作一邊苦讀,終於以優異成績學完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學新聞係的全部課程,成為廣播電視工作的內行,還寫出了多篇很有見地和水平的理論文章。他對人的問題尤為謹慎,即使是犯有錯誤的人他也能以誠相見,耐心幫助,做“冷處理”,因而團結教育了不少同誌。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夫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定天下”。劉少奇同誌在1945年黨的七大報告中也強調共產黨人要加強自身修養。皇甫斌同誌正是這樣一位一貫十分注重自身思想品德修養、兢兢業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黨為人民工作了近半個世紀的廳局級領導幹部。這是難能可貴的。文集對此都有較充分的反映和印證。
一個幹部的成長離不開所處的環境和條件,尤其是政治路線的製約。《跋涉》從一個側麵折射出堅持正確思想政治路線的極端重要性。當正確路線占主導地位時,他的工作就比較順利,容易取得成績;當“左”的思潮和錯誤路線占上風時,他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工作也難免受阻,難有作為。個人如此,黨和國家亦如此。“文革”時的極“左”思潮將社會引上歧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路線使國家民族重新煥發青春,欣欣向榮。我們要汲取曆史的經驗教訓,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革命前輩開創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皇甫斌同誌撰寫傳記的行動也為老同誌離退休後發揮餘熱,安度晚年提供了又一個範例,這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借《跋涉》出版之際,寫了上麵這些話,作為祝賀和引言。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