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量子力學出現以後,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和在此基礎上的一些觀念就不再令人驚異了。理論物理學家們所喜愛的方法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創建場理論方法,規範理論的方式,還在發展。能量守恒定律的方法論,漢彌爾頓主義,動力學,向量分析,麥克斯韋在他的電磁場理論中開創的東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量子力學不承認時空的形象化,能變成了構建物理學的基本建築材料。
也可以這樣說,麥克斯韋的類比方法,是一種實踐的方法論,它具有當代物理學的特征,對物理世界單個描述的對比概念現在已經過時了,物理理論的不完善性和相對性已被廣泛地認可,在科學哲學家中,科學知識的社會相對性(惠威爾早就宣布了這一點)也已成為公認的了。曆史研究的問題依然是: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發展,物理學已經提出了讓物理學家們不再那麼自信的東西,這種情況表現出當代研究的實踐已經大大超過了19世紀晚期的情形,其根源就在於兩次大戰使社會發生了大變化,它又使物理學的實踐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們改造了世界,科學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
與當代物理學的方法相比,麥克斯韋的特點是十分謹慎,他的這一原則已被廣泛認可,過去的物理學家都聲稱他們理論的內容是客觀的,麥克斯韋方法背後動力學哲學的積極方麵已被人們拋棄了,即實證主義的哲學已被拋棄了,當然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孔德的實證主義。實證主義也沒有扼殺假設或類比的發展,但它剝奪了任何形而上的發展。
麥克斯韋在科學研究上的不連續性作為一種手段還是有用的,但它與當代的科學文化是不相容的。科學、道德、宗教之間的密切聯係(他的科學哲學以此為基礎)從實證主義的觀點看是不對的。但這個課題是有意義的,需要對它進行曆史的研究,如果現象之根與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人的理智生活有更密切聯係的話,那麼從曆史的觀點來看,又是可以理解的。
1926年,數學家和哲學家A.N.懷特海在他的《科學與當代世界》中批評了經典物理學機械論,它的發展完全脫離了哲學的發展,這個批評是對的,到今天也沒有人提出反批評。1965年L.P.威廉姆在法拉第的傳記中注意到,法拉第的科學思想和康德的動力哲學有聯係。1975年,R.G.奧爾遜把大多數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特別是麥克斯韋的方法,與蘇格蘭常識派哲學的動力學觀點聯係在一起。但是,從根本上講,19世紀的物理學其主流仍是機械論的,就是麥克斯韋本人也是如此。
麥克斯韋把他的科學建立在發展觀念上,通過類比理解觀念上。物理學對他來說,是與大自然進行交流(傳達信息)的手段。借助它,人不僅能認識自然,也能認識自己。一個人的知識,不論是科學的,道德的,還是宗教的,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不斷完善起來。這種類比的方法最終建立在心與物的合一上。他從道德科學領域得到這方麵的證據,他認識到,從根本上講,這又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在實際中,這種方法建立在精神的過程和物質的過程之間的類比上,通過它,一個人可以認識物質自身間的類似性,一切類比對人的理解來說都是片麵的,因為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看事物,每種方法都可以有一種類比,它們是人不能認識的大全的不同方麵。科學,或其他的認識形式,通過擴大和比較,類比借助探索這些不同的方麵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