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此決心,飭外交部人員堅持磋商,此外凡損失權利較重者,均須逐字斟酌,竭力挽回。乃日人利用中國亂黨,各處滋擾,而又散布謠言,蠱惑各國,分遣大枝陸軍,直趨奉天之沈陽、山東之濟南,海軍亦時在渤海出沒遊弋。因之舉國恐惶,全球震動,不知其用意所在。予以保全國家為責任,對外則力持定見,終始不疑;對內則撫緝人民,勿令自擾,將及四月,持之益堅。彼遂以最後通牒迫我承認。然卒將最烈四端,或全行消滅,或脫離此案;其他較重之損失,亦因再三討論,得以減免,而統計已經損失權利頗多!疾首痛心,憤慚交集。往者已矣,來日方長,日本既有極大政略,謀定已久,此後但有進行,斷無中止。兼弱攻昧,古有明訓。
我豈可以弱昧自居,甘為亡韓之續?處此競爭世界,公理強權,勢相對待,人有強權之可逞,我無公理之可言。長此終古,何以為國?經此次交涉解決之後,凡百職司,痛定思痛,力圖振作……我漢族皆神明之胄裔,詰以斯言,能甘心忍受否?其亡其亡,係於苞桑。惟知亡,庶可不亡,凡百職司,其密誌之!此諭。袁世凱謝世之日,有人在他的書案上發現了他親筆書寫的一句話:“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這或許是他死前留以自挽之話。
“二十一條”的交涉剛剛結束,“共和不適於中國國情”的流言便不脛而走。1915年8月,袁世凱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在上海《亞細亞報》發表題為“共和與君主論”的文章,指稱中國“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無研究政治之能力”;辛亥革命“由專製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的結果”;“中國如用君主製,較共和製為宜”。
袁世凱法律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也發表《共和憲法持久策》,鼓吹中國須由袁世凱做皇帝,總攬大權。8月,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組織了“籌安會”,人稱籌安會“六君子”。籌安會名為“學理討論”,實為袁世凱複辟帝製張目。他們援引古德諾之說“君主實較民主為優,而中國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通電全國各地文武官吏、商會團體速派代表進京,討論國體問題。
袁世凱在各地的支持者紛紛派代表進京參加討論。僅數天,籌安會即宣布各省機關及各團體代表投票表決“一致主張君主立憲”,並向全國通告:
立國之道不外兩端,首曰撥亂,次曰求治。中國撥亂之法,莫如廢民主而立君主;求治之法,莫如廢民主專製而立君主專製。9月,在京各省文武官吏的代表分別組成“公民請願團”。隨之,各種請願團紛紛出籠,什麼商會請願團、教育會請願團、婦女請願團、乞丐代表請願團、人力車夫代表請願團、孔社請願團等,五花八門,無所不有。這些請願團和籌安會各省請願團一起,向參政院投遞實行君主製的請願書,掀起複辟帝製的風潮。9月19日,袁世凱親信梁士詒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兩次請願盡快決定國體。
隨後,在“全國國民代表大會”名義下,各省選出國民代表1993人,分省進行國體投票,然後再將票彙集北京。投票代表獲贈巨額“川資”、“公費”,安排豪華旅舍、宴飲、娛樂;所投之票一律印上“君主立憲”四字,實行記名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