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參政院秉承袁世凱意旨,製定了《大總統選舉法》(12月29日公布),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選舉大總統由參政院和立法院各推五十人進行,且參政院“認為政治上有必要時”,可以“議決現任大總統留任”而不用進行選舉。更有一項奇特規定:繼任大總統的確定,猶如清室的秘密立儲,由現任大總統預先確定,寫在“嘉禾金簡”上,密藏於“金匱石室”中;到選舉時,人們隻能打開石室,取出金簡,照單“選舉”。所以當時輿論認為,袁世凱不但有終身任總統、終身獨攬統治權的保證,而且由於有權指定繼承人,還能夠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樣,除了一塊“中華民國”的空招牌,袁世凱已和專製皇帝沒有區別。
洪憲帝製
袁世凱從臨時大總統到正式大總統,進而成為終身總統。傳統觀點以為,袁世凱的野心沒有滿足,利令智昏,竟然違背曆史潮流,夢想恢複帝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袁世凱既在其位,便要為所欲為,身體力行,貫徹他以中國國情唯宜實行君主立憲之思想,遂示意心腹爪牙四處活動,製造輿論,聲言共和製度行不通,隻有改為帝製,國家才能富強。帝國主義列強則希望袁世凱作為鐵腕的獨裁者加強對內控製,以便通過袁世凱擴大其在華的侵略勢力。
1914年前後,英、美、德等國先後慫恿袁世凱稱帝。日本也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奪取大量權益。而袁世凱為了去掉“民國”這一牌號也極力尋求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大肆出賣國家主權,為複辟帝製積極做準備。據不完全統計,袁世凱當權的幾年裏,和外國侵略者先後簽訂過100多個不平等的合同、協定和條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派遣軍隊登陸山東半島,企圖奪取德國在山東的侵略地位。袁世凱政府竟宣布“局外中立”,聽任日本武裝占領膠濟鐵路全線及青島。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袁世凱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他一麵恫嚇袁世凱:中國革命黨人與日本“政府外許多有錢有勢的日本人保有十分密切的聯係”,“除非中國政府給予友誼的明確證明,日本政府也許不可能阻止這些人在中國煽動騷亂”;一麵引誘袁世凱:“如果總統現在接受這些要求”,“日本政府以後可能對袁總統提供幫助”,並露骨表示,“中國如欲改國體為複辟,則敝國必讚成”。
“二十一條”分為五號:第一號四條,中國政府承認日本享有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並加以擴大;第二號七條,要求將旅順、大連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期限延長為九十九年,並承認日本在南滿及內蒙東部的特殊權利;第三號兩條,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未經公司同意,不準他人開采附近礦山;第四號一條,中國沿海港灣及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給其他國家;第五號七條,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財政、軍事等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將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潮州間之鐵路建築權給與日本,允許日本在福建省有投資修築鐵路及開采礦產的優先權。
這是把中國變成日本殖民地的無理要求,連曹汝霖都說:“日本這次提出‘二十一條’,包羅萬象,集中大成,勢力由東北、內蒙以至閩、浙,權利由建鐵路、開礦產以至開商埠、內地雜居。甚至第五項要求政府機關設立日本顧問,兩國用同一軍械,警察由日本訓練,小學用日本教師,日本僧人到內地傳教。
凡此苛刻條件,思以雷霆之壓力,一鼓而使我屈服。若使遂其所欲,直可亡國。”然袁世凱政府竟派出代表同日本公使進行秘密談判。在談判期間,日本以“換防”為名,增兵大連、青島、塘沽等地,進行武力威脅。經過幾個月的秘密談判,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