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借用醫生之手害死光緒之計未成。她不得不把最後的希望寄托於兩個死心塌地的走狗袁世凱和李蓮英身上。其實這兩個人早就慌了神。他們惟恐慈禧一病不起,更怕光緒複辟,所以他們積極參與謀害光緒的活動。
袁世凱身為大臣,無法直接與光緒接觸,不可能親手加害。他也采取用重金買通為光緒治病醫生的辦法,以求用藥致之於死地。但未得其成,因為他所收買的兩個人不但未呈其誌,反而披露其謀。程家檉遠逃日本後揭露了袁世凱之謀,梁鐵君不從袁計,競被毒死於天津。
最後致光緒於死地的是李蓮英。當時在慈禧身邊任女宮的德齡作過斷論:“萬惡的李蓮英眼看太後的壽命已經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發生問題了。便暗自著急起來。他想與其待光緒掌了權來和自己算賬,不如還讓自己先下手的好。經過幾度的籌思,他的毒計便決定了。”這個毒計就是在光緒食物中下毒。(德齡《瀛台泣血記》第357頁)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日,年僅三十八歲的光緒死於囚地——瀛台之涵元殿。
光緒之死的消息傳來,群臣為之驚異、悲哀,慈禧卻露出了得意的神色,“我不能先爾死”的誓言終於實現了(《清鑒》卷一十五)。接著她傳出懿旨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義為帝。因其年僅三歲,故令載灃為攝政王。但是權力仍在慈禧手中,攝政王隻不過是掛名而已。因為慈禧的懿旨寫得很清楚:“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清德宗實錄》卷五百九十七)權力,在慈禧看來是高於一切、不可予人的。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在中南海儀鸞殿的禦榻上,慈禧太後正在靜臥。這幾日,她明顯地感覺到病情加重了。盡管禦醫們費盡心血為她醫治,但病情未見轉機反而日甚一日。全國各地奉詔入京的名醫們輪番請脈,醫案、藥方開了一堆也無濟於事。這些醫林高手們也隻能望洋興歎了。
這幾日,特別是自光緒死後,慈禧像是卸下千斤重擔似的那麼輕快。雖然病情彌留,但精神尚佳。或許她業已感覺到末日即將來臨了吧,像普通人一樣在離開這個世界前要懺悔一番。她忤悔什麼呢?
七十四年,彈指一揮。幼年時的事情已經記不得多少了。那些瑣碎小事早已忘卻,隻有葉赫那拉氏英雄的誓言至今記憶猶新!父親曾以此言鼓勵自己奮鬥,讓自己這個葉赫那拉的後裔踏著先人的血跡前進。是的,在這個誓言鼓勵下,自己不是跨入皇宮了嗎?在這陰森可怕的地方,明爭暗鬥,一次次同愛新覺羅氏鬥爭,先是依附取寵,後是崛起稱雄,使愛新覺羅的皇帝們一個個死於非命。
忍讓是成就大事的先決條件,這是七十四年生活的總結。不是嗎?自中選秀女之日起,本想憑借天生麗質即會得寵,升為嬪妃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沒有料到入宮後竟被派往圓明園充當宮女,任灑掃之役。那時,真是滿肚子委屈無處訴,美好的憧憬化泡影。不過,咬咬牙,終於忍下來了。幸虧自己還有些手段,終於經過奮鬥,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得寵當然是快樂的,可是也因此惹來了麻煩。後宮的情敵太多,妒嫉風生,冷嘲熱語。這也罷了,而那皇後鈕祜祿氏竟又借故欲大打出手。當時可真有些氣不過,後來忍了忍,終於沒有與皇後鬧翻。幸虧如此,不然的話,在熱河怎麼能與皇後結盟,又怎麼能擊敗肅順呢?!自步入皇宮以後,就是靠忍讓、奮鬥才奪取了大權,這不直至今日,這大清帝國的大權還死死地握在自己手裏。
精確地分析與果斷地決定是奪權、固權的重要保障。在熱河時那是多麼驚險,三奸遮天、大權獨攬,真可謂不可一世。那時自己身為妃子,而且是已經失寵的妃子,三奸進讒壓抑,皇帝不召侍禦也罷了,可他竟被三奸欺蔽也與自己過不去。在那時,如果錯邁一步,可能早就身首異處了。不過,自己憑著一雙銳利的眼,密切地注視三奸動向,觀察時勢風雲,作了多方麵的分析,果斷地邁出了第一步——與皇後結盟。這一步邁得多麼艱難、多麼果斷又多麼重要啊!它確是擊敗三奸至關重要的一步;奕留駐京師,趁機發展了他的勢力,而且是一股能與三奸抗衡的勢力。當時自己對他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對三奸專權十分不滿,而這一點是雙方聯合的基礎。當時自己清醒地認識到:不同奕聯合要擊敗三奸是不可能的。於是,果斷地邁出了聯合奕共擊三奸的第二步。形成了後妃勢力與宗親勢力的聯盟。正是這兩步邁得果斷,為自己奪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鐵的手腕是鞏固權力不可缺少的。人雲鞏固權力比奪取權力更難,此話一點不假,四十八年的掌權生涯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辛酉宮廷政變,終於打倒了三奸,破除了祖宗的輔政舊製而實行垂簾聽政。自那時起自己便成為大清帝國的統治者。自掌權的那一天起,自己是多麼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權力,為了鞏固它又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不過,自己倒是有個原則:手中的權力隻能加大、鞏固,不能減小、削弱。朝中諸臣(包括皇帝在內)任何人隻要想從自己手中奪權,或者全部、或者部分,都隻能是妄想。奕是何等的精明能幹,打倒三奸實行垂簾他立功非少,但他也有些不自量力,居功自傲,擴張他的權勢,甚至有時抗旨不遵,這怎麼能行?於是,盡管在處理他時有些顧慮,但還是要堅決地打擊他,決不能看著他成為肅順第二,再過熱河那仰人鼻息、受氣擔驚的日子,所以便借蔡壽祺疏劾之機,罷了他的議政王之職,迫使他收斂了一下。此後又多方限製,使這個精明能幹之人也不得不拜倒在自己的腳下;慈安,雖心地善良,但並非庸俗之輩,這在同自己結盟共擊肅順,又共同抑製奕勢力擴張中已見端倪。但是,她日見自己權勢漸增,竟拉住小皇帝起而反對,幸虧皇帝少,無權力,加上自己早已密切注意,才未使她與小皇帝成什麼氣候。為了實現大權獨攬,也免得二簾並垂,於是自己就送她一盒糕餅,讓她到地下找鹹豐去了;同治,本是自己的親生子,可他辜負了自己的期望,竟同慈安聯合與自己作對,並時時處處發泄對自己的不滿,更使自己難以忍耐的是他聽信謠傳,將親生母當仇敵,於是,斷然下令絕其飲食醫藥,令其早歸西天;光緒,本來是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為了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孝子,一個惟命是從的人,自己也是花費了一些心血的。可是,這個光緒竟不循己意,要變著什麼法兒從自己手中奪權,這怎麼行?於是自己斷然決定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從他手中把歸了的一點政權也全部奪了回來,並把他囚於瀛台。沒有想到他複辟之心不死,總想有朝一日重新掌權。還是讓他死了心吧,於是自己又破例立了大阿哥以絕其複辟之望。可溥雋本身不爭氣,再加之洋人從中搗蛋,溥雋被廢,自己打了自己一記耳光,光緒卻欣喜異常。可是,還是不能便宜了他,為泄私恨,也為身後之計,終於在自己的籌劃下,也把他送上了西天,這才使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見這鐵的手腕是多麼必要啊!軟心腸是不行的,如果軟心腸,怎麼能掌握住大清國的命運呢!如今,如果再有人膽敢動一動自己手中的權力,那麼他的下場前車有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