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題名《五太後軼事》,顧名思義,她們都是皇太後。這五位太後是:西漢呂太後、北魏胡太後、大唐武太後、遼國肖太後、大清西太後。這五位太後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先後出現的女強人,她們都是實際上的女皇帝,其中唐武太後即武則天是真正的女皇帝,她稱帝20餘年,建國號周。在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因此這幾個女強人,做了那個時代不是女人應該做的事,也做了一般女人不能做的事。她們臨朝稱製,讓堂堂須眉男子頂禮膜拜,山呼萬歲,抖一抖女人頤指氣使的威風,何等暢快!武則天則更是飽嚐了坐龍椅的滋味。在封建社會,她們可謂是叛逆的女性。她們在權力欲的驅使下,成了向封建禮教、“三綱五常”挑戰的急先鋒。
按照唯物史觀,評價曆史人物,應該把所評的人物放到一定的曆史範圍之內。這五個女強人,貫通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漢、唐、清是三個盛大的王朝,北魏、遼是兩個北方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因此,我們選的這五位太後代表了各個曆史時期以及漢族、少數民族,又貫通了古代,具有典型性。本書的寫作意圖,就是選取這五個典型的皇太後,敘述她們幹預朝政的始末,從一個側麵來探索封建專製政體的某些規律。因此,本書的寫作目的不在評價具體的曆史人物,即不是為評價而評價,目的不在於褒或貶。無論是褒或是貶,都本著作者一家之言的認識,不加拘束地寫出來。我們不求一律,不求一致,文字盡可能通俗,但不定死框框。一人一傳,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不由一人撰寫,集眾思以成一慮,再貫通起來看,或許反映得更客觀。我們的目的是否達到,請讀者來評論。
一再重演的曆史串起來就是規律。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采用種種方法來防止女主幹政和宦官擅權,然而太後稱製和宦官擅權卻一再重演,這真應了“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這句至理名言。從呂太後到西太後,貫穿起來看,女主幹政有哪些共同的東西,再加以反思,實有滋味,也非常有教益。在封建史家的筆下,女人幹政,基本上被否定。早在周武王伐紂時,周軍在牧野誓師,就列舉殷紂王罪惡,其中一條大罪就是“惟婦言是用”,當時就有“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的諺語或格言。母雞叫鳴,這個家庭就要離散。推而廣之,女人幹政,這個王朝就要滅亡。周武王牧野誓師就是這個邏輯。所以在舊史中充斥著女孽禍國的記載,什麼殷紂以妲己亡,周幽以褒姒亂!把男人為中心的國家政體,將其衰敗責任推給女人來承擔,這自然是不公允的,也可以說是顛倒了曆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些史學工作者,似乎要把顛倒的曆史再顛倒過來,認為男女平等,男人能當皇帝,女人為什麼不能!男性皇帝可以有三宮六院,女性皇帝為何不能有幾個麵首!與封建史家對著幹,大唱女性皇帝的讚歌,例如大肆美化武則天就是生動的例證,把貞觀美政的延續也歸到武則天賬上,並標榜這是馬列主義,是什麼唯物史觀!簡單的對著幹實質是形而上學,與求實求真的馬列主義唯物史觀毫不沾邊。
曆史是不能篡改的。維護封建製度的封建史家,不願觸及曆史的本質,隻在曆史的表象上發議論,他們的立場、觀點應予以否定。他們顛倒曆史,隻是觀點的顛倒,並不是他們記錄了顛倒的曆史。曆史既然不能篡改,自然也不能顛倒。一部二十四史,記載了中國古代五千年文明,記載了成千上萬的大大小小的曆史人物。這些曆史人物都用自己的行為寫下了自己的曆史。這些曆史被封建舊史家記錄下來,曆經曆史的考驗流傳下來,一般地說是不能篡改的。秦檜就是秦檜,嶽飛就是嶽飛,無論怎樣裝扮起來的時髦理論都不能改變這兩個人物自己寫下的曆史。例如曹操殺人,不能因為他統一了北方就可以原諒他的殺人。企圖用現代人的觀念去塗抹曆史的翻案文章,無論寫得多麼漂亮,終究是過眼雲煙,無損於二十四史所載史實的毫末!婦女平等是20世紀五四運動以後的觀念,用此等觀念去讚美古代的女主女皇,隻會把曆史寫得更加糊塗!我們認為前些年對武則天的過分讚頌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