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複明”一直是清朝前半葉漢人社會的主題之一,這一點我們從呂留良、曾靜案就能看得出。特別在清朝初年,明朝遺民不斷地擁立明朝宗室之子,漢人強烈希望推翻清朝,重建明朝漢人政權,給清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成了社會中的一股不安定因素,這些民間的反清勢力越到後來就越衰微,成不了什麼大氣候,但是仍舊讓清朝的皇帝們覺得緩解民間對他們的不滿情緒非常必要。
由於“反清複明”意識在部分漢人社會中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打消漢人的懷舊心理、融合漢人、緩解滿漢矛盾.就成為清初統治者的重任。在康熙帝在位的時候,就嚴厲鎮壓了一撥又一撥的“反清複明”行動。但是同時,為了緩解漢人知識分子對滿清的仇視情緒,他也擺出了對前朝並無惡感的姿態,一次他還特地南巡到江寧,親自到朱元璋的陵墓去拜祭,以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同時康熙皇帝還下令保護明十三陵,希望通過這種辦法來籠絡漢人,消除他們的反清情緒。此外,他還在揚州修建史可法祠,紀念這位力抗清兵的明朝忠臣,以示對明忠臣的敬意。康熙這樣做就是想向天下人表明,他隻是把清朝取代明朝當作中國王朝間的正統交替,並不敵視前朝。
這種向前朝表示友好的做法其實早在清兵入關之際就有了,當時的清統治者就聲稱他們入關是為大明天子複仇,討伐國賊李自成,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們非但沒替明天子複仇,還建立清朝,統一了中國。這種行為讓部分漢人不是很理解,所以清朝的皇帝盡力表示對前朝的敬意,以迎合人們的懷舊心理,表示與漢人站在同一立場。
雍正繼位之後,民間的反清情緒並沒有減少,反清活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典型的就是前朝也出現過的所謂的“朱三太子事件”。這就是雍正七年,山東人張玉謊稱自己姓朱,冒充明朝皇室的後裔,說自己是真命天子,煽動漢人“反清複明”。康熙年間出現的朱慈煥的黨羽仍然在活動,當初被捕的案中人甘風池,放出後繼續秘密進行反清活動。
對這樣的狀況雍正怎麼可能坐視不理。前麵提到了康熙皇帝在消除滿漢矛盾方麵的一些做法,雍正皇帝在這方麵做得比他的父親康熙更多。雍正元年九月,他詭稱發現康熙帝未發諭旨,稱讚朱元璋統一了華夏,文韜武略,漢唐宋代的各位君主都比不上他,這當然是他杜撰的話,於是他假托康熙的命令探訪明太祖的後裔。然而明朝皇室早就沒落了,很難找到直係傳人,即使有傳人活在世上,也擔心會被清統治者斬草除根,所以都不敢出來直承身份。經過一年的尋找,最終找到明宗室代簡王的後人朱之璉,其先人在鬆山戰役被俘,入了漢軍八旗。朱之璉和明皇室關係雖不是十分緊密,也勉強可以算是朱元璋嫡係,可以拿來交差了。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以父皇康熙帝代表的名義,借機表達對明朝皇室的尊重和公開承認,這一舉動無疑可使漢人的仇恨心理有所減輕。
雍正為什麼要禮遇這樣的一個人呢?原來在處理“朱三太子事件”的時候,朝廷多次出麵辟謠,揭穿偽稱朱三太子或明室後人者的身份,後來漢人便又捕風捉影地說朱家後人今在海外,這樣朝廷就找不到這個人,也無法揭穿反清漢人的謊話。雍正便轉而禮遇明朝皇室。於是他就找到了朱氏後人朱之璉,對他以禮相待,這樣一部分心懷前朝的漢人逐漸安於現狀,退出了反清活動。那雍正為什麼又選了朱之璉呢,這是因為他作為旗人早已滿族化了,雍正完全不用擔心他會利用明朝的遺留影響做不利於自己的事,可以說朱之璉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人選。可見雍正計劃的周密!
有限度地順從民意,是理清關係、消除矛盾的重要辦法之一。雍正聰明地做出尊敬前朝的姿態,取得了一部分漢人的歡心,這個辦法可以說是十分巧妙十分奏效的。曆史上每當朝代更迭之後,後代統治者多對前代統治者誣陷詆毀,大潑髒水,誇大前代統治者的昏暴。因而就有人總結說:“曆史是勝利者編寫的。”詆毀前朝是鞏固當朝統治,穩定民心的需要。為了除前朝對百姓觀念的影響,同時根除百姓對前朝的懷念,所以新的統治者每每曆數前朝皇帝的不仁,以突出當今皇帝的親政愛民,證明朝代的更替是順應了天意。
然而同樣是出於穩固自身統治的需要,清朝統治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十分中肯地稱讚前朝皇帝,對明十三陵保護周至。這自然也是因為滿人入關取代明朝與以往朝代更迭有所不同,包含有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聚居地的侵略和占領意味,特別是在強調大漢族主義的時代,這種改朝換代更為崇尚氣節的漢族文人所不能接受,因而他們對前朝的懷念經久不衰,這種懷念通過鎮壓和殺戮是無法根除的,而且會越是鎮壓越是強烈。清朝統治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明智地改變了這一傳統,十分開明地看待前朝皇帝,以博得漢人同情、理解,最終達到消除反抗的目的。雍正繼承了幾代統治者的這一手法並有所創新和發揚,在進一步融合滿漢方麵,發揮了極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