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幼年失學(1 / 1)

1894年,日本和歌山縣海草郡和佐村的鬆下家誕生了第三個男孩。男主人是個做稻米生意的商人。他給小兒子取名叫幸之助。

幸之助從小聰明活潑,善解人意,深得父母的喜愛。他6歲那年上小學,讀了4年書。

在學校裏,幸之助雖然比別的同學生得矮小,但他生性要強,學習認真,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得一絲不苟。課堂上回答問題時,他站得筆直,嗓門也挺大。出操時,他的腿總是抬得比別的孩子高,他好像不知道這在別人看來並不雅觀,大約他覺得隻有這樣做才算認真。

他從小富有同情心,有些同學比鬆下家還要窮,上學時沒有飯團吃,他就從自己帶的飯團中取出兩個分給同學,盡管他自己也很餓。

班裏有個同學叫龜太郎,是個浪人(地痞、流氓)的兒子,經常欺負弱小的同學。有一次他強迫一個同學代他拖地板,那同學不肯,他伸手就打。這時幸之助看不過,便挺身而出,仗義執言,身材矮小的他,居然靠著一身正氣鎮住了那個小壞蛋。

可是,10歲時,家裏再也無力供養他讀書了,父母決定把他送到大阪去當學徒。在當時,這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他先被送到大阪的一家火盆店。火盆是人們的冬季禦寒之物,由於現代建築摒棄了傳統的采暖手段,所以火盆這東西逐步退出了曆史舞台。

幸之助在火盆店隻幹了幾個月,由於火盆店倒閉,於是轉到一家自行車店,還是做學徒。

這次行業的轉換是富有象征意味的——火盆店是一種沒落行業的象征,而沒落的行業終究倒閉了;而自行車,當時剛剛從西方傳入日本,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是一個全新的行業,無疑代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幸之助所去的那家自行車店坐落在大阪的船場街區。這裏的工廠和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街道直通海邊的造船的船塢,船場街區就此而得名。

11歲的鬆下幸之助當然並不知道,在船場街區的生活將對他的一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當時,日本曆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已經過去了30多年,日本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麵是在國內發展資本主義,另一方麵對外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日本的國力,侵略戰爭又反過來刺激了經濟的繁榮。

小小的船場街區不僅是大阪的象征,而且是整個日本的一個縮影。幸之助幼年失學,但他在船場街區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作為自行車店的一個小小學徒,生活自然是清苦的,工作自然是繁重的,但自小聰穎的他,在這裏受到了市場經濟最初的啟蒙。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幸之助幼年失學,這看起來是一件壞事,但他將在船場街區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當他在後來補足了文化知識,他就像是插上了兩個翅膀,一個叫做“實踐知識”,一個叫做“書本知識”。有了這兩個翅膀,幸之助的騰飛就不是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