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中華傳統茶藝文化,挖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茶文化之精神文明,四川資陽市金迪飛龍集團董事長劉官銀先生,從2006年初開始邀請和會同川內茶界有關學者、史學專家,尋訪、查閱有關資料,足跡遍及我國茶源屬地。《聖茶祖師王褒傳》初稿,完成於公元2009年初。盡管距西漢王褒的時代相去兩千多年,但王褒遺存的文獻和相關史料,卻完全可以證明王褒是我國曆史上有據可查的茶文化始祖。
20世紀70年代,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助力,中國茶藝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茶界學者提出“複興中國的茶文化,研究我國的茶藝曆史,保護茶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界學者研究證明,茶文化萌芽於西漢,成形於唐宋,之後漸漸傳入日本。而今人們津津樂道唐宋明清的茶藝文化時,竟有人稱茶之起源在印度和英國。然而,印度也好,英國也罷,均認為茶之起源在公元幾百年之後,而中國茶之起源見諸於文字記載的卻是公元前59年四川資陽人王褒之《僮約》。後人在研究茶之起源時,雖然有“茶發乎神農氏、聞(傳說)於魯周公”之說,但這些說法卻沒有切實的依據。當茶與茶具及茶葉貿易正式進入文字記載,王褒所著《僮約》則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的第一人,比之印度、英國自稱茶之起源早了五六百年。由王褒的“烹茶盡具、已而蓋藏、武陽買茶”十二字記載足可證明。王褒的時代,茶藝就已形成,“烹茶”便是一種茶藝,“盡具、已而蓋藏”則是對茶器茶具的清潔及珍惜保管。值得珍惜的器皿當屬上乘器皿。而“武陽買茶”則說明茶已形成於市,茶之貿易已很廣泛。《僮約》之“十二字”關於茶的記載,足可證明王褒是迄今為止研究茶文化之第一人,當是記載茶文化的祖師。
正基於此,為挖掘王褒茶文化精髓,劉官銀先生高度重視,以弘揚我國茶文化為己任,以科學的態度,尊重曆史,大膽賞識,組織有關學者,決心完成茶文化起源的挖掘工作。王褒遺存的文獻蘊涵了王褒清晰的生平。《僮約》如同當年農耕大百科全書;一篇《益州記》又印證了王褒踏遍了現今縱貫川西北到川西南的遙遠足跡。正是《益州記》從現今甘肅武都縣到四川鬆潘,經汶川到廣漢至都江堰,再到彭山、峨眉、雅安、西昌和宜賓,王褒的足跡可稱遍布川西。循著王褒當年的足跡,考察團隊往返成都、雅安、蒙頂山、蒲江、夾江、彭山(古武陽)等地,搜集王褒茶藝文化形成的淵源,從而決定以“茶藝文化”為主線,以王褒現存文獻為脈絡,將王褒所經曆的曆史事件,加以文學提煉,這便是《聖茶祖師王褒傳》。
為王褒作傳,除根據王褒現存文獻為依據外,其相關地市名勝及其故裏遺跡也為王褒傳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此,作者以王褒文獻的發生脈絡,以《九懷》《中和樂職宣布詩》《四子講德論》及《益州記》《僮約》為據,撰寫了王褒在故土和益州(即現今成都)的生活經曆,並依據史有記載的王褒同時代名人的事跡加以佐證。同樣,又以《聖主得賢臣頌》《洞簫賦》《甘泉宮頌》等文獻,著就了王褒在宮廷輔佐漢宣帝、侍奉太子(即漢元帝)的係列生活。最後,以史實為依據,以成都、西昌以及今之昆明“金馬碧雞坊”為證據,完成了王褒受漢宣帝重托尋訪“金馬碧雞”及貢茶而客死他鄉的遺憾人生。
王褒一生舞文弄墨,酷愛音樂,善吹洞簫,而《僮約》之“烹茶盡具、已而蓋藏”及“武陽買茶”則奠定了其喜茶的基調。故而全書寫王褒以文求仕、以茶會友、以茶明誌、以茶清心並將茶事帶進宮廷、娛樂宣帝及其王公大臣便是順理成章了。這也便是《聖茶祖師王褒傳》命名之由來。
如今,金迪飛龍集團金迪大酒店專設“王褒茶藝館”,意在進一步挖掘王褒茶文化精髓,弘揚中華茶藝文化,從而確立我國茶藝文化生發的基礎淵源,使人們對茶藝文化的發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便是此書意欲達到的目的。
本書冠以“傳記”而不是演義和傳奇,其基本原則是在現有文獻、實物古跡以及有史可查的資料基礎上形成,並非人為杜撰和編造,因而命名為“傳”。當然,由於作者閱曆、目力以及資料所限,本書必有諸多不足或不盡完善之處,懇望茶界學者、史學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由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曾清華作序,並得到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孫前先生、四川省茶協會、四川省旅遊局、中共資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旅遊局、市旅遊協會及雁江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區旅遊局、雅安市政協、名山縣政府、雅安市旅遊局以及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致以深深的謝意!
著者。
200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