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孫公子砍柴遇優孟 佚人歌千古頌賢相(2 / 2)

莊王死死攥住孫叔敖不放。優孟隻得脫去戲服,露出真麵目來。他跪到莊王麵前叩頭謝罪,道:“小臣死罪。小臣見我王思令尹心切,故扮之。”

莊王這才如夢方醒,知道自己太沉溺於思賢之中了,亦知優孟一片好心,遂道:“你無罪,請起吧。”

優孟卻不肯起來,說道:“微臣尚有一事須奏明大王。”

“但講無妨,寡人與娘娘一並聽之。”

優孟斂容言道:“臣前些時偶遇先令尹之子孫安披褐負薪,入山砍柴,換錢度日,方知其困苦若處水火。其父雖曾為令尹,位高而權重,然一錢不入私門,朗如日月,清如水鏡,故而窮困如是。”

莊王麵容淒惻,深思有頃道:“寡人知之矣。”

次日早朝,莊王未按朝議大事之序,頭一樁便是傳旨宣孫安上殿。孫安褐衣草履,匆匆進得殿來,於丹墀下拜見莊王。莊王一見,心裏分外淒楚,急切地說道:“寡人封你為工尹之職,你不必推脫了。”

孫安再拜而辭道:“謝大王齊天大恩。然家父有遺言,小民才疏學淺,不堪此重任。”

莊王道:“寡人與你選配工正、工左與少工左,皆為能吏,可以襄助。”

孫安仍是堅辭不受,道:“大王,先父在世時曾道:‘枳棘之林,無梁棟之質;涓流之水,無洪波之勢,汝之謂也。’又囑小人道:‘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故小人不得受大王授職之恩。不然,有負先父之囑,日後地下哪有顏麵見先父?”其實孫安心裏尚有一層深意未曾言明。蓋楚國封邑與他國不同,封地二世而斬,三代不得世襲;如屬墾荒之地,則可永續傳承。孫安已與母親商定,決計退歸草莽,躬耕壟畝,卻怕後世子孫貪圖安逸,二世之後則淪為無地之民,得一蠻荒之地,世代皆可開墾,與世無爭,可保子孫溫飽。

莊王萬般無奈,道:“國中膏腴之地任你挑選,封賞於你,可乎?”

“如若大王封地於小民,小民隻要寢丘之地。”

莊王驚異地道:“那兒荒涼貧瘠,要之何用?”

“先父遺命,不是此地不受。先父誡小民當習於艱苦,不忘楚國先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之艱,故小民願受此地。”

莊王無可奈何地應允道:“寡人準汝之請。”

孫安歸府,向母親稟明了一切。孫夫人令業已有了妻室的孫歸生不必同行,慮及東門柳年事已高,不宜長途奔波,遂為其覓一奴仆,好生照料,並留下家中所有積蓄,以為養老送終之用。安頓好一切,一家三口決定三日後就啟程赴寢丘。

兩行疏柳,數點寒鴉,一絲晨曦中,載著一家三口的棧車,向北漸行漸遠,慢慢地隱於青山綠水之中,不見了蹤影。

後人作歌曰《忼慷歌》,單道孫叔敖之廉與為官之道:

貪吏而不可為而可為,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

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汙名;

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

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

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

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

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