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視察(1 / 2)

PS:坐在電腦前兩三個小時,一點感覺也沒有,居然隻碼出來一千多字,不好發了,不然又被人罵,怕怕。

我所謂的假更新,都是在修正某些章節時出現的,有時是加了減了一些情節,有些則隻是改了一下錯別字,改完了起點上顯出來的就是更新,給朋友們帶來不便,敬請諒解,我想了一下,以後就在標題上做區分,我寫好後還是一樣發上去,但隻寫章節數目,不寫名稱,如果錯別字什麼的修改好了,再加上名稱,表示這章已全部OK,這樣大家一看就明白,也不會搞混了,訓我假更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現在的劉淇來說,一切用錢能解決的困難,根本就不是困難,隻有錢解決不了的困難,才是真正的麻煩.

去北京找人,是不可能的,但三姨過生日時想要的東西,卻能用錢買到,也不貴,隻是鄉下很難買得到,看起來很新奇.劉淇一回家,就托人買了以四姥爺的名頭給張春花送去,惹出了一番麻煩,這是後話.

達姐在娘家住了十來天,老是記掛著家裏的雞雞鴨鴨,怕劉傳陸照看不好,怎麼也住不塌實,想想還是收拾包袱帶著劉淇回了家.家裏能有什麼事?一切安好.劉傳陸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照看得周周全全的,隻是她疑神疑鬼罷了.

苧麻加工廠已經正式投產了,粗加工而已,除了一台老掉了牙的鍋爐,沒有什麼機器設備,從縣麻紡廠高薪挖個退休的老師傅來當技術指導,招了十來個人就幹上了.一天能出兩千多斤的精幹麻,還是在原料比較緊張的情況下.

"丫哥,生意怎麼樣?"劉淇鬼頭鬼腦的溜進辦公室裏,他假借著到劉傳陸這裏來玩的名義過來看看生意的,大股東,也不能一點麵不露吧?

"你怎麼來了?"劉淇再三交待過,不能在他爹麵前暴露他的事,否則以後就沒得錢賺了,由不得丫頭不緊張,探出頭到門外看了看,把門關死.

"聽我爹說,現在廠裏有點問題,過來看看."他們這邊收麻的價錢比起供銷社要高上一毛多一斤,那邊門可羅雀,這邊麻農,販子穿梭不停,可就是這樣,原料和產能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根本不夠用的.

"你有辦法沒?"丫頭眼巴巴的看著他,看著一天幾千塊入賬固然高興,可一想到有更多的錢可以賺到卻賺不到,比不賺錢還要難受些.

"辦法是有,可不一定管用."收不到麻,一方麵是麻販子看著麻價看漲,囤積居奇,很多貨從麻農手裏出來後,根本不在市麵上露麵,變相的減少了原料供應.。

另一方麵,則是苧麻收獲季節性很強,收獲的時間隻有那麼十來天。過早,沒有成熟,麻皮薄,產量低,纖維強力弱.過遲,膠質多,纖維粗硬,品質不好,麻皮和麻骨容易粘在一起,剝麻困難。而且手工打麻的技術性強,費工多,勞動強度大,一個壯勞力一天十二個小時,隻能打麻(扯皮和刮製)七、八斤,如果畝產200斤,需要勞動日20~25個,這是苧麻生產中製約性最大,也最致命的一點.

"說來聽聽,說來聽聽."劉淇前後幾次提出的意見都解決了問題,讓幾個人對他都有點盲信了.

"就是這個東西."劉淇拿出一張畫得稀裏糊塗的紙,從作業本上撕下來的.

"什麼玩意"丫頭看了半天,也沒看出這紙上的鬼畫符是什麼東西.

"刮麻器."八十年代的苧麻熱過去之後十來年,苧麻行情回暖,種麻的農戶漸漸多了起來,打麻的技術手段也進步了很多,這是劉淇記憶中的手動刮麻器,可惜他也就看過,根本沒怎麼記住,修修改改,塗塗抹抹了好半天才湊出來,也不知管用不管用.

"這玩意有什麼用?"

"大概一個小時可以刮三、四斤麻,你找個木匠師傅做一個試試。"劉淇很沒底氣的回道,人家的刮麻器確實可以刮出這麼多麻,可他搞出這玩意就說不準了.

"蠻簡單的,兩個小時可以搞出來了."丫頭看了看,喊過來一個小弟,把圖給他去找人做了.

"陪我到車間裏看看."劉淇隻是知道精幹麻這個東西,怎麼搞出來的,卻是一竅不通,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膽子,啥也不知道,居然還敢一頭紮下水.

苧麻纖維中除了纖維素,還有果膠、半纖維素等伴生膠質,原麻加工脫膠成精幹麻,並疏理成麻條後,才能用來紡紗織布成人們所喜愛的麻紡織品適合紡紗的精幹麻,要脫除全部的膠質,使纖維分離、鬆散,製取可紡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