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2 / 2)

因此在禦史台一個愣頭青彈劾了曾相愛孫搶奪民女打死兩條人命甚至還有什麼欺行霸市強買強賣之類的事後,隻是稍作調查拿到了部分證據就立刻判了個流放三千裏,還不準任何人求情。

曾相當時就昏了過去,醒來卻被皇帝以曾相體弱要好好修養為由給勸回了家,官職還在,手中的權利卻被收了去,甚至一天兩次遣派太醫前往醫治,務必要讓曾相健康紅潤活蹦亂跳了再來操心國事。

這等於是變相的解了曾相的職,凡是有點眼力勁兒的都明白,一時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然後有心人就發現了,皇帝的種種變化,是從太子薨逝諸位皇室子弟接入京城開始的。

皇帝以前算個明君,現在雖然時不時抽風,被斬下馬的不少,可人都這樣,在皇權穩固的時候,隻要不犯著自己都寧願躲著點再躲著點。

況且皇帝雖然抽風,卻也沒幹什麼天怒人怨的昏君幹的事兒,相反,他幹掉的基本都是罪證確鑿的,文武百官根本沒話說。

倒是他這麼一鬧,朝堂上肅清了不少,包團的站隊的渾水摸魚的冷眼看戲的,再也不敢胡混了,反倒那些平時被打壓被遠派的算是有了出頭之日——皇帝這下真是論功行賞了。

以前外官不逢調遣不述職是不進京的,而現在,不管是官至九品的判官主薄還是外委把總,一個月總有那麼十來個人進京述職。

相比之下像張謙這樣一開始不讓進後來又專門下旨讓進京述職的就少了。

眾人眼裏這張謙肯定是差事沒辦好,之所以沒當時下旨拿下也就是緩刑而已。

所以在安寧伯府得到消息的時候,不管是那位看似糊塗的安寧伯還是精明的安寧伯夫人,都著人帶口信來讓他自家團圓,不必急著到他府上,甚至以前安寧伯夫人安排的各種日常用品都沒了。

也就兩個小叔叔擔心的不得了時不時過來陪陪他,怕他小小年紀太過操心,拚命的讓他轉心思。

張繡對兩個小叔叔的安慰很是受用,至於安寧伯府就是冷笑了。

他剛入京城就知道安寧伯府沒一個是慈善的,就安寧伯夫人的做派,更多的也不過是看在他爹每年給的禮物的份上順手人情而已,順便還能收個好名聲。

這不張謙一有出事的征兆,安寧伯府立刻躲了個清靜,竟是要跟他們劃清界限的意思了。

張繡本也不喜歡伯府的做派,世人多跟紅頂白,世態炎涼他再明白不過,倒是暗地裏有點鬆了口氣的感覺。

作為一個一心向上的好少年,有個熱情的虛假的堂兄每每邀請你上青樓逛窯子實在傷不起,更傷不起的是這主兒還是個彎的,他去看著白花花的皮肉犯惡心麼?別開玩笑了。

薑明浩也特意來給他通了消息,說皇帝其實蠻看中他父親的,讓他別擔心。

這麼個寡言少語的家夥能為了他的事去跟皇帝探聽消息,張繡心裏說不出的熨貼,總覺得薑明浩要是還這麼關心他,他淪陷下去是遲早的事了,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征兆,他卻無力阻止。

且他自己也明白,皇帝要是真看不順眼一個人,那就是一句話的事,還會特意下旨讓人更換路線?可笑世人都被菜市口的人頭給嚇住了,卻沒想想現在皇帝要是真不中意一個人會這麼容忍?皇帝什麼時候這麼有耐心了?且張謙的官職放外麵算的上一方土皇帝,可要擱京城一塊牌匾掉下來就能砸死四五個。

說白了,張謙他壓根沒有讓皇帝耐心收拾的資格。

所以張繡還真不擔心。

他現在就擔心自己母親和兩個弟弟這樣舟車勞頓吃不消怎麼辦?

母親還好,畢竟有過一次遠行經曆,倆孩子可是第一次呢。

就在這擔心糾結興奮期盼的苦難日子裏,張謙終於在臘月二十四的時候進京了,沒顧得上回家,隻讓下人回家通知了張繡一聲,就進宮麵聖去了。

至於母親和兩個弟弟,還有大批的行李,則要到年跟前了。

緊張了快一個月的張繡終於放心了,趕緊指揮著下人準備東西好給張謙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