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讀書做事都需專心致誌
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引自《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的成功,也可以說是讀書人的成功。封建社會的孩子想要出人頭地,隻有讀書這一條路。曾國藩對於讀書總是有很深刻的見解,他治學的嚴謹和專注,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榜樣。
曾國藩在中了舉人之後,參加了會試,可是首次考試就名落孫山了。當時,正好遇到太後的60歲大壽,按照當時的規矩,是可以增加一次會考的。為了節省路費,曾國藩就留在了京城,為下一次的會考做準備。當時,他對唐詩宋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能夠在沒有限製的情況下發揮出很多自己的見地,可是八股文就不能。所以,他漸漸將學習的重點偏頗到了古詩詞上,而忽略了八股文。因此,第二次會試,曾國藩再一次落榜。
盡管經受了兩次打擊,但是曾國藩並沒有氣餒,而是更加專心於學習了。在返鄉的時候,他意外地在路邊的書店裏看到了《二十三史》那一套書,這套書可是他找了很久也沒找到的啊。於是,他趕緊向老板詢問價錢,想要把書買下來。老板的報價讓曾國藩又是歡喜又是憂。喜的是自己身上的錢正好夠買這套書,憂的是買了書之後就一點盤纏也沒有了。稍微猶豫了一下,他還是決定買下了書。為了湊路上的盤纏,不得已,他把自己的衣服都賣掉了。當時恰好有人要回鄉,他就與那人一起搭了一條船。
一路上,曾國藩一句話也沒有說,隻專注地看自己買的書。即使有人跟他說話,他也常常聽不見。船老板見他對於讀書如此專注,也說這個人以後一定會有大出息的。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湖南,可是曾國藩竟然一點都沒有察覺,還是同船的人叫他,他才意識到船已經靠岸了。
到了家裏,父親曾竹亭翻看他的行李,發現隻有書而沒有衣物,就詢問他其中的緣由。他將賣書和讀書的事情說了,父親說:“你這樣專注於學問,我是不會反對的。但是從此之後你要更用心地學習,不然就對不住你賣了衣服換書的這份心情了啊。”曾國藩當然明白父親的苦心,從此更加專注於做學問了。
曾國藩說:“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意思是說,用功就好像在挖井一樣,如果每一個地方我們都挖一個坑,但是不能深入,那麼到最後我們也不能挖出水來。做學問,如果不能專注,那麼就必定領悟不了其中的精髓。所以,曾國藩說“人生唯常是美德”,在這裏他將“有恒”強調為人生的品質,更顯示出了在做學問的過程中,專注的重要性。
古往今來,意識到專注重要而成功的不知有多少人。
古希臘的著名演說家戴摩西尼年輕時,為了提高自己的演說能力,躲在一個地下室練習口才。由於耐不住寂寞,他時不時地就想出去溜達溜達,心總也靜不下來,練習的效果很差。無奈之下,他橫下心,揮動剪刀把自己的頭發剪去了一半,變成了一個怪模怪樣的“陰陽頭”。如此一來,因為頭發羞於見人,他隻得徹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頭,一心一意地練口才,演講水平突飛猛進。正是憑著這種專心執著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終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演說家。
戴摩西尼因為要練習演講而剪掉自己的頭發,克製了自己想出去遊玩的念頭。這個辦法雖然有些誇張,但是是限製自己貪圖玩樂的很好的方法。法國大作家雨果正是用了這個類似的方法,才專心地寫出了一部文學巨著。
1830年時,法國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簽訂合約,要求半年內交出一部作品。為了確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寫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都鎖在了櫃子裏,把鑰匙丟進了小湖。就這樣,由於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徹底斷了外出會友和遊玩的念頭,一頭鑽進小說裏,除了吃飯與睡覺外,從不離開書桌,結果作品提前兩周脫稿了。而這部僅用了五個月時間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文學巨著——《巴黎聖母院》。
不能專注於一件事,就不能把事情做好。有位哲人說過:“如果一個人能用十年的時間專心致誌地研究一門學問,或學習一門手藝,或從事一個職業,他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成就大事的人,都不會把精力同時集中在幾件事情上,而隻是關注其中之一。手裏做著一件事,心裏又想著另一件事,這隻能讓每件事情都變得糟糕。黑格爾說:“那些什麼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也不能做。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內,如果欲有所成,必須專注於一件事,而不能把他的精力分散在多方麵。”是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成就,就必須集中精力,一次隻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