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有人說:“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在提到成績的時候應該多說‘我們’,在承擔責任的時候應該多說‘我’。”你認為這句話有道理嗎?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這道題是提醒你作為一名管理者,決不能脫離團隊或者淩駕於團隊之上。
有個工廠的廠長,在上級管理者來工廠檢查工作開座談會的時候,他認認真真地彙報了工廠的宏偉規劃和目前存在的困難。他說:“我今年的產值一定要超過×萬元,我的利潤一定要達到×萬元……但我的困難很多……我……我……我……”彙報時還有他的副手、中層骨幹和工人在場。彙報以後,上級管理者征求大家的意見,沒有一個人作聲。等了好一會兒,一個工人沒頭沒腦說了兩句這樣的話:“我們沒意見。管理者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幹。”這使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十分尷尬。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最關心的首先是他自己,隻是各人所關心的角度不同而已。有的人首先甚至惟一關心的是自己的物質享受;有的人首先關心的是公眾的利益。後者為了自己光輝的人生,千方百計地反對、製止各種損人利己的行為,用畢生精力,甚至用生命來維護、創造大多數人的物質利益(當然,他自己的物質利益也包括在內)。二者都為各自的追求奮鬥不止。要奮鬥,就必須時刻考慮到自己的目標和計劃以及所用的手段和後果等等。這就是人們總是愛說“我”的原因。美國紐約電話公司就電話對話做過一次調查,看哪一個字最常使用。調查的結果,用得最多的正是“我”字。在500次電話對話當中,“我”字用了3900次。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的詞:“我們”。“我們”和“我”的區別,就是範圍擴大了。管理者和下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把範圍擴大以後,管理者及其下屬都包括在內。其實,上麵所說的那位廠長說的“我”、“我”、“我”,如果都說成為“我們”,本意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我們”把下屬的“我”都說了進去了,代表了下屬的意誌,能使下屬高興,能贏得下屬的理解與支持。
管理者凡遇到“整體”、遇到“大夥”這些意思的時候,都應該說“我們”,而不應該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