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1)

王莽這個人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白居易的詩成為評價王莽最著名的句子。千百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王莽“野心家”和“偽君子”的麵目已經定格。他大奸似忠,一貫以謙恭、簡樸、大公無私的麵目示人,但最終還是露出了自己的真麵目,奪取了劉漢的江山社稷。結果,他和他的王朝在流民暴動和豪族叛亂中被埋葬,死無全屍,這就是“野心家”和“偽君子”應有的下場。

這張臉譜就是王莽的本來麵目嗎?似乎不是。胡適說他是一個大政治家,黃仁宇說他是一個大書呆子。野心家、偽君子、政治家、書呆子,王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認為,王莽在本質上是一個書生,有著嚴重的書呆子氣。他迷信書本,準確地說是迷信儒家的經典,照搬書本上的條條框框,硬是要把現實社會改造成書本上描述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所以,他搞複古改革,推行井田製,平均分配土地;更改官名、爵名、地名、人名、幣名,以符合古製;搞五均六筦,也就是平抑物價,重要的行業和財源由國家專營。

這些改革的依據就是經典上或傳說中的千百年前的古製,至於這些古製在曆史上是否真實存在,效果如何,王莽並不深究,隻要儒家的經典上有記載,他就當成不容置疑的真理。王莽從書本上尋找解決一切現實問題的答案,用書本來裁割錯綜複雜的現實生活。這種脫離實際、食古不化、缺乏準備、急躁冒進的改革,是注定要失敗的。這也是王莽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的根本原因,一個書生政治家的悲哀。

王莽的謙恭、孝敬、儉樸、仁愛、大公無私、胸懷天下,並不能說是偽君子的表演。其中當然不乏作秀的成分,但主調是真誠的。對於這些儒家倡導的社會道德和個人修養,王莽一直忠誠地實踐著。這也是書生單純、可愛的一麵。他之所以能夠登上高位,靠的就是這種道德感召力,因此贏得了崇高的聲望,在強大的民意推動下,他登上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頂峰,和平接管了國家政權。

所以說,王莽是成也書生,敗也書生。他的發跡與西漢末年的特殊社會環境和顯赫的家族背景是分不開的。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浸淫社會一百多年,人們認為能夠拯救社會危機的人,就是儒家的聖賢。於是,具有道德魅力和聖賢氣象的王莽被時代選中,被渴望聖賢出來拯救世界的人們神化了。人們像追星一樣狂熱地崇拜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這種造神運動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結果,王莽終於不堪重負。他挑起的是一個書生無法承載的重擔——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作為書生,他不具備一個開國君主的雄才大略,除了製禮作樂,搞思想文化建設比較擅長外,他不懂軍事、不懂用人、不懂治國。一發生叛亂,王莽除了對著上天和列祖列宗的牌位痛哭,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在他敗亡的前夜,王莽不吃飯、不睡覺,整日整夜地研究兵書,那個場景讓人覺得既可笑,又心酸。

王莽是個超我高度發達的道德超人。在他身上,似乎很少看到道德的瑕疵,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確是個聖人。但聖人也是人,也會偶爾表露出人性的一麵。王莽對自己的兒子非常嚴厲,曾經因為種種原因逼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但對女兒卻流露出一個父親的脈脈溫情;在低穀時期,王莽也曾偶爾一次放縱,與侍婢私通,借情欲的滿足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還有了幾個私生子女。

本書力爭在史實的基礎上還原一個真實的、矛盾的、複雜的王莽,至於曆史空白的地方,我們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虛構和演繹。九十年前,胡適曾為王莽喊冤,說“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兼並’的人……兩千年來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我們想借這本書為王莽說一句公道話——“這個可憐的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