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思想來自儒家學說。《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意謂運用禮義教化可使各種關係達到和諧統一。

“和”,一個再通俗不過的字,通俗到人們似乎根本不需要去聯想就可信口說出“和”的繽紛意象:和平,平和,和諧,和合,和睦,醇和,和氣……紛紜世界裏,真的少不了這一派祥“和”,絕對是中國的,而且絕對是東方文化區別其他文化的最本質的標記。

“和”,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曆經5000多年而心心相傳,“和”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中華人的血液裏,“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它縱貫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全過程,積澱於各個時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體現著中國思想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也是中國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體現形式。

富人求財,以和為貴。因此,富人不與人爭強逞能。風華少年之血氣之勇,為富人所不屑。雖然富人也不能懦弱,有謀還需有勇。但是,和氣生財是富人謹守的做人守則。

富人做生意講究的是“和氣生財”,隻有心平氣和、細心周到才能贏得買家的心!顧客到店裏來,就是商店的客人,無論買與不買,營業員都要以禮相待、熱情服務,不能有“你來求我的”思想,不能待顧客態度冷淡、語言生硬,甚至頂撞顧客。

我們常常可以注意到這樣的情景:同質同價的商品,有的商店因待客和氣,光顧者便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有的商店因待客態度冷淡,結果門前冷清、顧客稀少,生意甚為蕭條。有些顧客寧可舍近求遠到服務態度好的商店或優秀服務員跟前去買東西,而不願就近到服務態度不好的商店去買東西,可見微笑服務對商店至關重要。

另外一種情況,店員要當顧客的消費向導,幫助顧客選擇適合的商品,顧客就會滿心歡喜地欣然聽從你的“調遣”。有一次,許多顧客爭相搶購一批花襯衫。一位40多歲的農民打扮的男子,連襯衫的樣式還鳳有看清楚,便把錢遞上來要求購買。這個店的上司問他:“是送人還是自己穿?”他回答:“自己穿。”上司便耐心地向他解釋,以他的年齡和身份,是不適合穿這件花襯衫的。顧客聽他說得有理,便按他的建議選購一個件普通的白襯衫,這位顧客最後滿意地走了,並到處宣傳這家店的好處,為其做了免費廣告。可見,以人為善,替顧客實際需求著想,是贏得人心的關鍵。

“和氣生財”可以說是一句最古老的生意經了。富人把待人和氣用於經商中,不僅會受到顧客的歡迎,改善商店與顧客的關係,提高商店信譽,而且可促進成交,擴大銷售,增加贏利。從這個角度來說,和氣生財是富人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