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1823年~1901年),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早年以翰林院編修身份回鄉組織團練,對抗太平軍。後入曾國藩幕府,受命在安徽組建淮軍,並赴上海開辟東線戰場。旋署江蘇巡撫,攻占蘇、常。太平天國失敗後,他任兩江總督,解體曾國藩鎮壓了撚軍。1870年,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常駐天津,主持對外交涉,成為辦理“洋務”的領導人物。
在十九世紀下半期,李鴻章堪稱是當時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引領風騷的佼佼者。他插足事務之多,涉及麵之廣,在同僚中罕有其匹。在政治上,他官居一品,先後任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一度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1896年~1898年),提出了“外需和戎,內需變法”的治國理念,以圖適應“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經濟方麵,他熱衷創辦近代企業,晚清早期舉辦的四大軍工企業中,他獨占其三(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以後又擴展到民用工業領域,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漠河金礦、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並力倡修建鐵路 ;在文教方麵,他重視“儲才”,建議設“洋學局”,讚賞西方的教育製度,並建立了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電報學堂和醫學堂;在軍事方麵,他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拓者之一,曾先後創建了淮軍和北洋海軍兩支近代化的武裝部隊;在外交方麵,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他代表清政府經辦了一係列的對外交涉,幾乎“無約不予”,絕大部分對華條約差不多都由他出麵簽訂,以至在外國人眼中,李鴻章就是清政府的化身。也正因為李鴻章是近代中國一係列喪權辱國條約的簽署者,所以鄧小平說,如果不在1997年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李鴻章的一生幾乎就是晚清史的一個縮影,所以,近代著名維新思想家梁啟超(1873年~1929年)在李氏去世後不久寫成的《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別稱《李鴻章》)中,就認為李鴻章是近代“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李鴻章逝世於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而梁啟超也就在這一年完成了他的《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對李鴻章一生的是非功過作出評價。這部傳記篇幅不長(約七萬餘字),但梁氏卻力圖創新。他一改中國傳統史傳的寫法,采取夾敘夾議的評傳體。誠如作者在“序例”中所言:“書全仿西人傳記之體,載述李鴻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論斷,使後之讀者,知其為人”。梁啟超認為,李鴻章是“時勢所造之英雄”,是“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他對李鴻章的總體評價是:“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應該說,梁啟超的評價相對來說是比較客觀的。他沒有囿於政見和成見,而發出了“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的感歎!
楊肇南同誌就讀文科,勤於閱讀,對文學、曆史、哲學、法律均有涉及。考慮到梁啟超所著《李鴻章》保存了不少曆史資料,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獨特觀點。又感到梁氏原著以淺近文言寫成,不便於今天的青年閱讀,遂決定將其改寫成現代漢語文體,並增加了一些相關注釋,配以部分曆史圖片,使該書更具可讀性,這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嚐試。他希望我為這部書寫一篇序言,茲聊綴數語以表祝賀之意。
楊東梁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前館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