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24年1月23日,嚴冬中的莫斯科格外寒冷。這一天清晨,成千上萬的蘇聯民眾踏著厚厚的積雪,聚集到莫斯科火車站,每個人都神情肅穆。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一列火車緩緩進站,人們小心翼翼地將一副靈柩抬下火車。浩蕩的送葬隊伍緩緩地“護棺”前行,靈柩所經之處,人們無不潸然淚下。這個讓莫斯科沉浸在淚水之中的人,正是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和領袖——列寧。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列寧隻是他的一個筆名。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宣告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也讓世人記住了這位身材矮小卻才智非凡的革命領袖。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短短七年後,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遠離莫斯科的哥爾克莊園孤獨離世,年僅54歲。多年來,關於列寧的英年早逝,醫學界和史學界產生了種種猜測,而這些眾說紛紜的死因,究竟又牽扯出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政治交鋒和不可告人的陰謀詭計呢?

說法一:刺客暗殺

1.致命的子彈

1922年4月22日,正值列寧52歲的生日,但是這一天在克裏姆林宮中,卻沒有舉行任何慶祝活動。列寧的臥室外戒備森嚴,隻有幾位醫生忙碌地進進出出。此時,一場秘密的外科手術正在緊張地進行著,為列寧主刀的醫生是德國名醫博爾哈特,他要從列寧的右鎖骨靠近頸動脈的位置取出一顆子彈。

身為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列寧,怎麼會在如此危險的地方留有一顆子彈呢?這與他的英年早逝又什麼關係嗎?事情還得從1918年那場震驚世界的刺殺案說起。

1918年初,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正麵臨嚴重的危機。年初,德奧聯軍攻占了烏克蘭和克裏米亞的大部分地區,4月,日本軍隊在海參崴登陸,5月,伏爾加河一帶和西伯利亞沿線的捷克軍隊發生叛亂,年輕的紅軍不得不在四麵受敵的困境下苦戰。從春天起,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又爆發了嚴重的糧荒,蘇維埃政權賴以立足的工農階層,人心浮動。為了取得人民的支持,列寧經常走到工廠和農舍,直接麵向群眾發表演說。

1918年8月30日,一個尋常的星期五。列寧乘坐專車來到莫斯科南郊的米赫爾鬆工廠。在那裏,幾百名工人群眾熱烈歡迎領袖列寧的到來。在隨後的演說過程中,列寧的每一句話都振奮人心,現場始終氣氛高漲,掌聲雷動。但是,就在列寧圓滿地結束演說,準備離開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黑衣女子突然衝到列寧身後,向他連開三槍。列寧應聲倒地,不醒人事。

這是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的經典場景,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部影片被認為是一部反映真實曆史的紀錄片。

當年,刺客使用的手槍、彈殼以及列寧遇刺時身穿的大衣至今仍被保存在檔案館裏。根據官方通報的驗傷結果,這次行刺使列寧身上兩處中彈。一顆子彈打在了他的左臂上,造成了骨折,另一顆子彈從左肩胛骨下方斜穿過胸腔射入了頸下的右鎖骨,離頸動脈僅差一兩毫米。蘇聯醫生判斷,如果進行手術將這顆子彈取出,會有很大的風險,所以最終決定保留這顆子彈。

然而,根據傳記作家普·凱爾任采夫的記錄:“打中列寧的那顆子彈上刻著紋路,裏麵塞滿了一種厲害的毒藥。”這樣一顆子彈殘留在列寧的體內,無疑是給列寧的生命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到了1921年末,列寧開始經常性地失眠、頭疼、手腳麻痹,甚至短暫地失去語言功能。這時,就有醫生提出,這可能是子彈引發的慢性中毒所致。盡管這顆致命的子彈最終被取出,但是依然沒能延續列寧的生命。

1918年8月30日,被稱為“俄羅斯曆史上致命的一天”,多年來,人們都相信,如果卡普蘭沒有刺殺列寧,列寧就不至於元氣大傷,甚至引發慢性中毒,最終在短短六年間就病魔纏身,英年早逝。然而,1992年,一份編號為H200的前蘇聯案卷被公之於眾,人們才驚訝地發現,那場震驚世界的刺殺案根本就不是電影和曆史書中記錄的那樣。為了追索列寧的真正死因,探尋1918年刺殺案的真相,我們不得不先從一個神秘的女人說起。

2.神秘的女人

在電影中,女刺客芬妮·卡普蘭被塑造成一個叼著香煙、目光凶狠的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由於這個形象太深入人心,飾演卡普蘭的女演員娜塔莉·葉夫龍甚至在現實生活中還受到人們的攻擊和唾棄。但是,在當時的調查檔案中,卡普蘭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芬妮·卡普蘭出生在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15歲時,她與一名無政府主義者私奔,兩人開始一起謀劃進行恐怖活動。16歲時,卡普蘭暗殺基輔總督未遂,她的情人獨自逃走,從此杳無音訊。而卡普蘭卻在爆炸中身受重傷,而且被關進了基輔監獄,開始了長達十一年的牢獄生涯。1917年沙皇統治覆滅後,卡普蘭在大赦中被釋放,但是她卻患有嚴重的眼疾,幾乎雙目失明。

當時卡普蘭是什麼狀態呢?因為爆炸把耳朵震聾了,眼睛也變成半瞎了,她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半聾半瞎的一個女人。那麼,社會革命黨的戰鬥隊會不會派這樣一個人去執行暗殺列寧這麼一個重要人物,是值得懷疑的。

——鄭異凡,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契卡偵查員通過對還原的刺殺現場的測量,卡普蘭開槍的位置距離列寧不足三米,即使是一個視力不好的殺手也有可能擊中目標。但重要的是,這個距離,已經足以讓列寧看清這個殺手的麵目。

當時列寧被槍打中了,他的司機就扶助他。列寧就問那個司機基爾,逮住他沒有?這個他,俄文檔案裏很清楚地寫著его(他)是個男他,不是её(她),這個是不會弄錯的。

——鄭異凡

然而,列寧的司機基爾卻是這樣說的:第一聲槍響後我看見了一支拿著勃朗寧的女人的手。

在當時所有的審訊記錄中,隻有基爾明確地說自己看到了殺手,但是,當場抓獲卡普蘭的卻不是基爾,而是莫斯科第五步兵師副軍事委員巴圖林。他在證詞中明確地說:“我沒有見到向列寧同誌開槍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卡普蘭的身上並沒有找到基爾所說的那把勃朗寧手槍。1918年9月1日,也就是列寧遇刺後的第二天,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還發布通告,請求知道手槍下落者盡快將情況通知委員會。也就是說,這把記錄在案的凶器,是事後征集來的,沒有人能證明卡普蘭曾用它刺殺了列寧。

那麼,對卡普蘭的審訊又是怎樣的呢?根據記錄,卡普蘭首先被帶到莫斯科河南岸區兵役局。翻看當時的審訊記錄,可以看到,卡普蘭對於偵查員的詢問幾乎隻有兩種回答:“我不想說”和“我記不得了”。她沒有透露任何刺殺列寧的細節,唯一承認的就是她向列寧開了槍。

這場完全沒有按照司法程序進行的審判卻很快就有了結果。1918年9月3日早晨,卡普蘭被帶到克裏姆林宮地下室。下午4點,一個聽不懂俄語的玻利維亞士兵槍斃了卡普拉,隨後,她的屍體被塞在一個桶裏,付之一炬。而這個時候,距離列寧遇刺,隻過去了短短4天。

芬妮·卡普蘭被倉促處決,一切也就死無對證。但是,我們可以細想一下,如果列寧遇刺身亡,誰會是最大的獲利者?是卡普蘭嗎?是所謂的左派社會革命黨嗎?一份解密檔案中原本被忽略的很多細節,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說法二:親信謀害

1.蹊蹺的公報

卡普蘭被槍決的第二天,蘇聯各大報紙都登載了列寧遇刺案的最終審理結果。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這個對刺客做出審判的人不是法官,不是列寧本人,而是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也就是電影中,那個在列寧遇刺後義正言辭地發表全民公告的人。

根據檔案記錄,當天由斯維爾德洛夫親自起草的公報是這樣寫的:在米赫爾鬆工廠集會後發生了刺殺列寧的事件,時值晚上7點30分。但是,根據列寧司機的口供,那天晚上,列寧到達米赫爾鬆工廠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集會持續了一個小時,列寧遇刺的時間應當在晚上11點左右。而這份公報發表的時間是10點40分,斯維爾德洛夫是如何提前知曉列寧將被行刺的呢?

不僅如此,就在列寧遇刺的那天上午,契卡在彼得格勒的主席烏裏茨基遇刺身亡。按照常理,在這種情形下,俄共(布)中央應該加強對列寧的保衛工作,以防蘇維埃最高領袖再遭遇什麼不測。然而,那天在米赫爾鬆工廠,列寧卻是獨自一人走進了集會現場。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在那個殺機四伏的日子,列寧身邊竟然沒有一個警衛?當時,負責蘇共領導人安保工作的部門是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斯維爾德洛夫身為委員會的主席,不僅全權負責安排警衛工作,而且有權簽發集會許可證和通行證,也就是說,列寧遇刺當天的所有行蹤,他都了如指掌。

8月30日夜裏,列寧遇刺後被緊急送回克裏姆林宮治療。斯維爾德洛夫馬上要求人民委員會、黨中央和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都聽他指揮。當天,契卡主席捷爾任斯基被派往了彼得格勒,因此對案件的所有偵訊工作也由斯維爾德洛夫全權負責。

這個事情當時都是他處理的,列寧遇刺的當天,他進入了列寧的辦公室,翻查那個文件並且還對另外一個人說,沒有列寧我們也行。

——鄭異凡

在前蘇聯電影中,斯維爾德洛夫一直被塑造成一個冷靜、沉著的人,他始終安靜地站在列寧的身邊,被認為是列寧的親密同誌和忠誠追隨者。然而,隨著這份調查檔案的公之於眾,越來越多的質疑集中到了斯維爾德洛夫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