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北宋仁宗年間。

陳州大旱,開封府尹包拯奉皇命前往陳州放糧救災。救災過程中,包拯憑借手中龍、虎、狗三把鍘刀,先斬後奏,懲治貪官惡賊。被斬貪官中有朝中寵妃的侄子,消息傳到家中,寵妃向仁宗皇帝哭訴冤枉,為此仁宗下旨催促包拯回京。

因為聖旨催得急,欽差衛隊人數眾多,趕路不便,包拯和師爺公孫策帶著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位護衛,以及一隊欽差衛士輕裝上路,意在盡快趕回汴梁城。

回京途中,路過一段人煙罕跡的山道,包拯和公孫策眼看天色漸暗,往前山路不易行走,因此決定就地紮營,待明天天明繼續前行。

不料紮營中途,一股蒙麵惡賊持刀弄槍,衝著營地殺來,口中大喊大叫”惡賊,納命來!“,下手狠辣,速度奇快,一眼便可看出手上都曾殺傷人命無數。

衛隊長護著包拯和公孫策,一邊抵擋賊人,一邊對包拯道:“包大人,看賊人手法熟練,不像是尋常山賊,下手利落狠辣,倒像是尋仇的。咱們人數少,怕是不是他們的對手,隻怕要退入山中以求自保了。”

公孫策聞言頓時也急了,他和包拯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這種情況下隻有拖後腿的,可無法提供什麼助力,夜色已暗,山中更是危險重重,真是前狼後虎,隻得急道:“大人,這可如何是好?”

包拯卻忙而不慌,麵色不變,看著眼前混亂一片,穩穩地道:“無事,我包拯無愧天地人心,若是天要亡我,我引頸受戮就是,否則自然會逢凶化吉。”

公孫策苦笑,暗道隻希望包大人寄希望的老天爺快點兒派個幫手過來,否則看眼前的情狀,隻怕是要凶多吉少啊!雖說如此,注意力卻一直放在包拯身上,一邊配合著衛隊長的指揮,防止自己和包拯妨礙到衛隊長殺敵。

說來也巧,也許是上天確實不願包拯枉死。本來這片山路偏僻無人煙,這個時候更是容易野獸出沒,黑暗凶惡,除非故意或者事出有因,否則不會有人在此逗留,實在是設陷殺人的好地方。偏巧此時有一位絕不應該出現在這裏人,恰巧就在此地。

此人名叫展昭,字熊飛,常州府武進縣遇傑村人氏,自幼習武,善輕功、會袖箭、劍法高超,武功高強,手持巨闕寶劍,江湖人稱“南俠”。

展昭自小家境富裕,家父早年和一位武林高人結緣為友。展昭幼時表現出絕高的武學天賦,該武林高人見獵心喜,實在不忍如此良才美玉被埋沒,剛好自己也缺了一位衣缽傳人,便對展父說明緣由,收了展昭做徒弟,傳授了他一身武學。

經過多年學文練武,展昭表現出了對武學的熱愛,家人也不阻攔,因此跟著師父遊走江湖,直到18歲正式出師,開始獨自闖蕩江湖,行俠仗義。

出師離家入江湖後,展昭一直在南邊行走。他心懷正義,最是扶正除惡,憐貧惜弱,因此時常好打抱不平,多有行俠仗義,出手逞凶的事情。且展昭長得溫潤秀雅,身子俊秀,性格也是正直溫和,一派君子端方,時日一久,江湖朋友奉送他一個“南俠”雅號,隨著他的行事和他人傳誦,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最終傳遍江湖。然而北方武林卻隻是“聞其名,未見其人”,北方豪俠對”南俠“展昭都是神交已久,交談中時有談及,渴望有緣一見。

此次展昭前來北方,卻也是為了陳州之事。

展昭在南邊聽聞此次北方大旱,陳州災情最為嚴重,即使朝廷已經發送救災糧食,卻被貪官劣商貪汙,災民餓殍遍地,十室九空。展昭出身富戶,自然知道災年時最容易出現許多貪官惡霸屯糧發災難財,因此特意北上,想要盡自己之力,懲治不法,幫助災民。卻不料等他去了陳州才發現,原來朝廷已經派了官員前來二次放糧救災,官員更是依法斬殺了不少貪官惡霸,抄了幾家屯糧奸商,大大緩解了陳州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