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弦興衝衝地抱著一捆竹篾回來,正打算好好研究一番,看見李淙在灶間忙活,心裏納悶不過才巳時許,怎麼就在準備飯食了。
為接蕭弦回家,李淙向掌櫃告了假,不過中午那頓還是要去的。想著蕭弦在山上許久沒吃過一頓好的,算算時辰,便早早開始生火煮飯。
蕭弦愣了一下,止住腳步。近一個半月聚少離多,如今搬回來住,嘴上不說,心裏還是歡喜的。於是放下手裏的東西,挽挽袖子邁步進了灶間。
兩人歡歡喜喜地吃了頓飯。送走李淙後,蕭弦把早上帶回來的麻袋拖進房中,挑揀了一番,取出待會兒可能要用到的木料和工具,又挑了十來根成色稍佳的竹篾進了屋。
他坐在桌前,扒拉出一小張黃皮紙展平。想起之前學木雕的時候估摸以後做梳子會用到,還跟李淙學了一些嵌扣機關的製作,怕有遺漏,又翻出李淙送他的記錄機關奇巧之術的手記來,留待參考。
萬事俱備後,蕭弦握著炭筆,開始回憶從前參觀梳篦廠時見到工人製作梳篦時的情形。隻是過於久遠,現下想起來也隻記得一些零星步驟,那就從外形開始一步步還原吧。
筆尖在紙上勾勒出篦箕的大致形狀。
篦箕分三部分,分別為篦齒、篦梁和檔片。篦梁和檔片都是木質的,對現在的蕭弦而言做出相仿的樣式並不困難,暫且放下不談,而篦齒的製作材料正是眼前這一小束竹篾。
篦齒細密勻稱,韌而柔軟,不像木質梳齒那樣堅硬,卻也不是手中竹篾稍不留神便會劃破手的模樣。所以要製作篦齒,還得把竹篾再次加工。
幾經考慮與試驗,蕭弦終於尋到了削軟竹篾的方法。
將刀固定,把竹篾至於刀口之下,用木板格擋,正反一削,彈而硬的竹篾便成了光滑薄軟的一條。再將其卡在兩把交錯固定的刻刀之間抽拉,粗細寬窄各有不同的篾條很快就成了均勻筆直的一束。此時的篾條較脆,隻要用尺一折,就能把篾條裁成適合製作篦齒的長短。
可這一根根散亂的篾條要如何組成篦箕的梳齒呢?根據蕭弦的記憶,篦齒的固定並不完全靠膠粘,要先用棉線將篾條編紮成排,再黏至篦梁兩側。可惜他隻記得編紮的大致架勢,早不記得棉線具體的繞法了,手裏拿著裁好的篾條和棉線,一直到入夜李淙歸來都沒試出個可行的法子。
李淙見蕭弦愁眉苦臉,問了緣由,告知他隔壁的沈大娘精於編織,或可尋助於她。
蕭弦心中一喜,趕忙帶了東西過去求教,向沈大娘交代來意後,一老一少並排坐於燈下,開始嚐試編篦齒。讓蕭弦驚訝的是沈大娘年紀雖一大把,一雙手卻靈活無比,幾經波折,終於試出了讓他滿意的編法。
篦齒部分算告一段落,接下來該研究篦梁和擋片了。
第二日蕭弦起了個大早,沒上山,專心留在家中搗鼓篦箕。
篦梁和擋片外形簡單,篦梁是兩個半圓柱,兩排篦齒分布在側,上下夾合,起到固定篦齒的作用。
擋片則是兩個半圓,前後一夾,格住中間的篦齒。為難的是手上沒有膠水和釘子,隻得從書裏找些插銷和搭扣的製作方法,看能否能光用木頭就做出牢固的篦梁結構來。
如此連著搗鼓了兩三天,才做出一把稍微像點樣兒的篦箕,可穩固性卻不盡如人意。
又過了幾日,李淙托人弄來了樹膠。蕭弦將樹膠填進篦梁和擋片的縫隙裏,陰幹後用鏟刀鑿掉篦麵多餘的棉線,再把篦齒剔成易梳的楔形,最後打磨光滑,至此一把篦箕才算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