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華工 汗馬功勞(1 / 3)

20世紀初,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匈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重新劃分世界的爭鬥愈演愈烈。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時,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同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5天後,大戰爆發。戰幕拉開後,硝煙彌漫,傷亡異常慘重。英法聯軍減員厲害,勞力極度匱乏。已經宣布全國總動員的法國政府遂生招募外國勞工之念。

當時的中國,正值推翻帝製、成立民國不久,在國際事務中奉行中立政策。然而,當法國軍事代表團赴華談判後,中國從正義出發,同意英法聯合在華招募勞工,山東、河北、河南、直隸、湖北、江蘇、福建和浙江等省的14萬年齡在20歲至35歲的中華男兒與英法政府簽下了為期5年的勞務合同。(據說,俄國當時也招募了9萬華工。)

應征的華工在軍隊的護送下,乘船來到歐洲,分別在法國的馬賽和英國的曼徹斯特登岸,其中9萬6千人分配到英國軍隊工作,3萬7千人歸法國指揮,另有1萬人借給了美國誌願前來參戰的軍隊,在後方工作。華工抵歐後,顧不上旅途勞頓,立即承擔了大量困苦之勞役,例如清除道路、修築工事營房、裝卸船隻、製造槍彈、在野戰醫院救護傷員、甚至掩埋陣亡士兵和掃雷等。為英法在一戰中取勝,立下汗馬功勞。但是,遠道而來的華工在戰爭期間,勞務繁重、條件惡劣不說,待遇也極其慘苦,猶如‘苦力‘,每日工作10小時,報酬僅5法郎而已。更有甚者,華工在饑寒交迫的同時,還要忍受英軍官兵像對待豬狗般的虐待,動輒遭打罵,甚至被槍殺。

1917年8月14日,段琪瑞政府決定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對德奧宣戰後,在法華工的一部分便持槍上陣,作為士兵直接在前線參加戰鬥。青山處處埋忠骨直接參與作戰的華工人數雖然不多,但對兵力亟缺的英法聯軍而言,卻大有‘輸血‘之功。在整個一戰期間,歐洲戰場華工傷亡慘重。大戰勝利後,從1911年秋季開始,有11萬華工被陸續遣返回國。當年來到西歐的華工中,有近2萬人失蹤,其中既有陣亡、傷亡或病亡的華工,也有失蹤、逃跑或自願繼續留在法國者。

據現有的不完全統計,當年華工曾經奮戰的法國下加萊省(PAS-DE-CALAIS)、索姆省(SOMME)、塞納濱海省(SEINE-MARITIME)、埃納省(AISNE)、瓦茲省(OISE)、孚日省(VOGES)和羅納河口省(BOUCHE-DU-RHONE)等地,共有56處公墓的1791墓穴葬有華工,這些公墓有的屬於當地政府,有的則屬於軍方或英國,其中最大的一處便

是法華各界舉行公祭的努瓦耶勒華工墓園,葬有838位華工英魂。此外,當年戰場的比利時境內也有14處公墓葬有73名華工。墓碑上銘刻的生卒年月表明,有的華工抵法僅30餘日便長眠異國他鄉。戰後,定居法國的華工在巴黎西郊立案成立了旅法華工總會。每逢法國國慶或停戰紀念日,華工都會列隊持旗,參加閱兵。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政府下令解散所有外國社團,旅法華工總會才偃旗息鼓。自此,一戰時期,華工為法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漸漸為人淡忘。

曆史不應忘記

1925年4月2日,旅法華工總會曾經呈文法國政府,要求開辟為法國捐軀的華工特別墓地、樹立華工紀念碑、撫恤死難家屬和戰爭榮殘者家屬、撥款華人子弟教育等,但遭到拒絕。直至1988年,在紀念一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裏,經華進會的奔走和敦促下,法國政府才公布了有關華工的文獻,塵封數十年的華工為法國捐軀的英雄史詩方重見天日。是年11月28日,法國政府向呂虎臣、曾廣培兩位老華工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並在巴黎裏昂火車站附近的克雷蒂安•;德•;特魯瓦耶街16號(16,RUE

CHRETIEN

DETROYE)鑲立華工紀念銅牌,中法兩國文字寫就的碑文簡明扼要地敘述了華工的貢獻:‘公元1916年至1918年,14萬華工曾在法國參加盟軍抗戰工作,有數千人獻出了生命。抗戰勝利後,3000名華工定居法國,並在巴黎的裏昂火車站附近形成了第一個華人社區‘。

10年後,在華進會的不懈努力下,法國政府在巴黎13區華人城的博德古爾公園(JARDIN

BEAUDRICOURT)內,豎立石碑,‘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評價一戰華工的功績時說:‘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的、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與法國共命運的勇士,他們以自己的靈魂與肉體捍衛了法國的領土、理念和自由‘。90年代末,法國的影視導演奧列維•;紀東無意之中撞見了這段曆史,深受震撼,於是,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查找有關史料,並采訪了定居法國的華工及其後代,最終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