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譯者後記(1 / 1)

名人家書,毫不誇張地說,在某種程度上,其價值甚至已經超越了名人的著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著書立說,作者尚且還有一些需要顧忌和隱晦說明的地方,但是等到和他信任的家人朋友通信時,這些在正式的著書立說中所懷的擔憂就完全可以拋卻,他們拋卻了心理上的負擔,不僅在辭藻文句上更為圓融順暢,感情抒發也更為質樸真摯,寓情於理,情也動人,理也服人,字字讀來感人肺腑。

做事、做人、處世、出仕、持家,這一本林則徐的書信集,全都囊括其中,縱觀林則徐仕宦一生,為國忘家,輾轉奔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做的是封疆大吏,過的卻是孤苦清貧的生活。他與家人聚少離多,數年不能見麵,唯有書信寄衷情:他的抱負,他的憂慮,他對家人的深愛若拙,勤苦自勉,惠及家人、友人、親戚。指尖筆墨,流淌出來的,都是滿滿的真情與愛護啊。筆者譯寫時,為了貼合原文旨意,字斟句酌,越是深入研讀,越是震撼,更多時候,不知不覺竟是潸然淚下:筆者不知,林則徐——影響中國近代史進程的一位史詩主角般的人物,他居然也有那樣悲情脆弱的時候,特別是中間幾篇寫到他希望二兒子能去廣東陪伴他,前麵提到自己孤苦的生活,希望兒子能承歡膝下;後麵又說自己一切都好,兒子不來也行,怎麼會前後矛盾呢?說到底,都是源於他對家人的眷戀和愛護超過了自己啊。

原本呈現原汁原味的家信以饗讀者,就已經足夠了。然而,筆者再三細讀全書後,又總有些擔心:怕已經習慣了快餐閱讀的讀者朋友們不能體會名人家書的精髓,不能感知編者的苦心,故而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懷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情將林公家書逐篇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林公為文,大氣磅礴處直如錢塘海潮,細致入微處恰如江南煙雨,其遣詞造句簡直是神來之筆,稍有改動便有狗尾續貂之嫌,然而文言文句式畢竟與現在的語法習慣相差甚大,筆者不得已,隻能在設想林公寫信時的心情以及當時所處的情境下,盡量再現林公其人的精神麵貌。說得直白些,筆者就算是一個最出色的實力派演員,也不能複製出一個林則徐來。不過是得其意而忘其形,假如讀者最開始因為怕麻煩,先讀白話文譯文部分,終於引發了讀原文的興趣,再去細細研讀林公的原作,那麼筆者的辛苦也就完全值得了。

讀書人一生所求的不過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筆者能於“為往聖繼絕學”的事業中貢獻一點點微薄之力,也就足以自豪終生了。

徐玲玲

201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