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敢奉:做明白人,把利潤回報大家(1)(2 / 3)

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尤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醫院命名。1983年元宵節,家鄉政府有多項包括潮安、潮州醫院在內的工程落成與開幕剪彩儀式,李嘉誠不願參加剪彩活動。最後,在有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才在開幕前的一分鍾趕到醫院剪彩。

李嘉誠的善行遠遠超出了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100萬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萬港元,並表示出1992年至1996年間,陸續捐贈6000萬港元。

1987年,他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讚助儒學研究,該基金會在山東曲阜為李嘉誠樹碑立傳。

1988年,他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汕體育館。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誠邊用早餐,邊聽廣播,驚悉中國華東地區發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他立即通知新華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義捐出5000萬港元賑災,同時倡議全港市民掀起救災熱潮。

數日後,汕頭遭遇強台風災害,李嘉誠又以個人名義捐500萬港元予汕頭市政府。

從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額逾1.2億港元。

在香港,李嘉誠也堪稱一個大慈善家。

從1977年起,他先後給香港大學等幾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捐款5400多萬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萬港元,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興建一座李嘉誠專科診療所。

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了3間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華東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

80年代至今,對香港社會福利和文化事業的幾十家機構捐善款逾1億港元。

李嘉誠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以及在公益事業上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

1986年,香港大學校監、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誠名譽博士稱號。

1989年元旦,李嘉誠獲英女皇伊麗莎白頒授CBE勳爵及勳章獎章。

不隻為利潤,而為大家做事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商人不能隻為利潤。應當考慮自己的名譽的價值。李嘉誠認為。投資者有兩種:一種為利潤。一種為名譽。前者是經商法則。後者是修身法則。獨資興辦汕頭大學。更是李嘉誠愛國義舉的一塊豐碑。對李嘉誠本人來說,這也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因為他要大家做事。

李嘉誠出身書香世家,父輩多是教師,他自己還很小的時候,就曾立下了長大後做一個教師的誌願。即使走上經商的道路以後,仍希望賺到一些錢後,改行做學問或當教師。另一方麵,他深知教育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的重要性,深知自己從小沒能多讀一點書,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感到遺憾,因此希望捐資辦學,在國家的教育事業上有所貢獻。

汕頭大學是1981年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廣東省省屬綜合性大學,也是繼陳嘉庚獨資創建廈門大學之後,中國第二所由海外愛國人士捐巨資興辦的大學。

這所大學位於潮安、澄海、揭陽和汕頭市區交界處,背靠峰巒迭嶂,前眺茫茫平原,校園內風景秀麗,夏天清涼宜人,又是一個避暑的好去處。學校附近還有名勝龍泉岩,在巍峨屹立的巨石之下,有一可容納數十人的天然石洞,岩邊還有一股格外清純的泉水,終年潺流不絕。岩前尚存古跡“翁公書院”,是明朝嘉靖年間進士、後官至兵部尚書的蓬州人翁萬達及第前用心讀書的處所。整個校院看上去雄偉壯觀,幽靜典雅。

無論是為了物質生活的富足,還是為了精神生活的豐滿,人類都要不斷追求更深更全麵的知識和文化,而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則是實現人類這一追求的載體。可人口達1000萬的潮汕地區長期以來沒有一所大學,這不能不令這裏的鄉親們深感遺憾。

近百年來,不少潮汕人為建這樣一所大學努力過,像張競生、杜國癢、林子肩等人,他們奮鬥不已,但終未能實現千萬潮汕人的夢想。海外有識之士陳嘉庚先生在毗鄰粵東的廈門獨立捐資創辦廈門大學之後,對粵東地區籌建大學一事也非常關心。他在《論潮州大學》一文中指出:“潮州與閩西毗鄰,並與嘉應、海陸豐接壤,地廣人稠,人口一千萬,尚未有一所大學,誠屬憾事。”

在潮汕地區創建一所大學,已成為潮汕父老鄉親們的迫切願望。

1979年,中國開始搞改革開放,汕頭市被列入經濟特區,因此更需要較多經濟管理人才。於是,為了盡快滿足潮汕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潮汕地區更加迫切地需要一所大學。在這種形勢下,海內外又一次掀起建立汕頭大學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