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就看你怎樣對待這有限的生命,懂得生命可貴的人就會好好珍惜它。
曾看過一本名叫《不理會太陽的向日葵》的書,寫的是一個與生命勇敢鬥爭的人——陳子衿。她7歲時患上了極為罕見的“右腸骨纖維化”,有著生命的危險,常常在醫院裏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手術。在子衿13歲的時候,她最親愛的父親離開了她,她起初有點絕望了,但一想到死去的父親和母親為她所付出的努力,她馬上又振作起來了。“刀光劍影”的生活沒有令子衿消沉下去,反而激勵她無論還能活多久,一定要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裏,不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她堅定地告訴自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也絕不能被自己打敗。所以子衿時時刻刻都保持著快樂,完全不像個生命的人。她還通過自己的努力寫下《全新的開始》、《不理會太陽的向日葵》等書。
生命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所有的財富都可以失而複得,唯有生命隻有一次。生命從它誕生的那一天就開始走向死亡,就開始與死亡做一生的搏鬥。所以活著,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賀拉斯也告訴我們:“每天都想象這是你最後的一天,你不盼望的明天將越顯得可歡戀。”這句話是讓我們珍惜生命,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天。
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要向子衿學習,珍惜自己的生命,每一天都要為美好的明天做努力,不能虛度光陰,更不要為一些小事做一些摧殘自己生命的蠢事。
做個“大寫”的人
在我沒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前,我覺得隻要問一下鋼鐵工人不就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才知道自己想得太簡單了,因為書中寫的是一位具有鋼鐵般意誌的保爾·柯察金,我被他頑強的品格徹底地折服,他用自己的努力譜寫了一個“大寫”的人字!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雖身患殘疾,但他毫不灰心,依舊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進行了文學創作。後來甚至積勞成疾,雙目失明!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代價。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裏誕生》。
讀著,讀著,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不知道自己竟然會如此激動!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仿佛就呈現在我的眼前。他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誌,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讀完這本書,我終於在書中找到答案: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的動力。
看著眼前的保爾,想想以前的我,一個怕苦、怕累、怕髒、沒有毅力的我和具有鋼鐵品質的保爾比,我是多麼無能,多麼沒有誌氣。在做每一件事時,我總想去試一試,可是在碰到困難時,我退縮了。我想在以後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我會想起保爾;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我會想起保爾;每當我收獲成功時,我更會記起保爾。保爾·柯察金——是你讓我有了不懈努力,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是你鼓勵著我麵對人生的任何挑戰!我決心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正如保爾在這本書中說道:“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我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是很多,隻是看了幾章,但是我已經知道,保爾將影響我的一生,他給我印象總是那麼偉大,就像是一座人生的燈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幫我撥開了人生的迷霧,引導著我的前行。我將盡自己的努力,做個“大寫”的人。
觀一個獨生子女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到銀聲影劇院看電影《一個獨生子女的故事》。
影片主要講的是:一個叫張鳴鳴的小女孩,她不到十歲,爸爸因心肌哽塞突然死了,媽媽的病又加重了,但這個小女孩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到,她除了學習之外還要照顧母親。剛開始由於壓力太大,她的學習成績有些退步了,當班主任李老師知道情況後,不但沒有批評張鳴鳴,而且時常來看望她們,使張鳴鳴同學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意誌,克服了所有的困難,從一個“小公主”變成了一個勇敢,能幹的小女孩。
看完了這部電影,使我感受很大,其實這個小女孩原來也是一個“小公主”,有爸爸媽媽疼她,可是,當困難擺在麵前時,她的轉變很快,不但沒有耽誤學習,還憑著自己堅強的意誌力克服種種困難,剛開始,有一點兒不習慣,但到了後來,她變得熟練能幹,誰看到了都感到驚奇,這樣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她不怕困難,堅強地拚搏還把自己多年來養的寵物毛毛殺了給媽媽補身體,還有一件事令我感動的是,在她十歲生那天,媽媽讓她拿二十塊錢去買生日蛋糕,她因為想多留點錢給媽媽看病,她不但沒有買,還特意回家把衣服洗完,為了不讓媽媽傷心,還特意說買不到她喜歡的蛋糕。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平時不但要學會獨立生活,努力學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有堅強的意誌,要努力做到好身邊的每一件事,不會的事要學著做,萬一有事的時候,就可以用上這些本領,要相信:努力就會勝利!
讀《金色的魚鉤》有感
《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一個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裏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講的是紅四方麵軍再過草地時,炊事班班長被派照顧“我”和兩個生病的小同誌,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我們”三個病號喝上了新鮮的魚湯,可就再一次去釣魚時,老班長昏倒了,在臨死前,他依然不忘黨給自己的任務和小同誌的身體。
從這篇文章,我看出了老班長那種舍己為人的高尚的品格。這位老班長他為了“我們”啃魚骨頭,嚼草根,把僅有的食物都給了我們,把饑餓的痛苦則留給自己;甚至還把最後一絲生的希望都拋棄了,而把生存的機會讓給“我們”。從他臨死前說的第一句話可以看出,當老班長看見了魚湯,他第一個想到的人是“我們”,而不是自己,其他時候不說,可隻是臨死前,是即將要死的時候啊!這部就能體現出老班長那舍己為人的品質嗎?再看:“小梁,別浪費東西了。”老班長居然視把生的希望留給自己就像浪費東西,還催促“我們”快吃,這部更能體現老班長他那舍己為人的品質?
這篇文章還講了老班長那種忠於革命的精神。從老班長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可以看出,他在臨死前依舊不忘黨交給他的任務,把“我們”一天比一天衰弱歸根於自己沒有照顧好,是自己的過錯。事實上,老班長已經完成了黨的任務,因為老班長在用自己的生命來完成任務,是在老班長嘔心瀝血的精心照料下,“我們”才走出了草地,趕上了部隊。要知道,三個戰士至少可以繳獲一把槍,而一把槍又能把勝利的可能性增大,盡管是百萬分之一的可能,但這對當時的紅軍是多麼有用呀!老班長正是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三位戰士的生命。老班長這種不怕犧牲一心保住革命力量的精神,不也看出了老班長那一心忠於革命的信念嗎?
這篇文章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老班長啃魚骨頭,嚼草根的事。在我們平時吃魚時,吃到一根刺就會吐出來,而從未感受過吃魚刺的滋味。雖然有時會不小心吃到一根刺,就覺得喉嚨裏難受得很。再看老班長,他還是吃著許多魚骨頭,並在嘴裏嚼,這簡直超出了常人所能承受的範圍。然後還得咽,織就像有萬根鋼針紮著喉管,又有誰能承受像老班長這樣的痛苦呢?
讀完《金色的魚鉤》,我覺得,這真是一位好班長,一位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的班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讀後感陶奕純最近,我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使我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二章家庭保護中的第十條: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的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製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以及聚賭、吸毒、賣淫。
有些家長本身思想不健康,品行不端正,再加上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教育就可想而知了。
就說我的爸爸吧,他自己沉迷於遊戲不算,還拖我下水。一個星期天,爸爸神秘兮兮地送給我一件禮物,我一看驚呆了,老爸竟然會送遊戲機給我。當時的我欣喜若狂,不顧一切地玩起了遊戲。那一天我竟然連作業都忘了做,第二天上學,老師把我當眾批評了一頓。回家後,我仍然執迷不悟,而爸爸非但沒有批評我,反而和我***起了遊戲,第二天,我的作業仍然沒做。從此我的成績一落千丈。黃老師終於忍無可忍了,就找我媽媽去談話,媽媽聽了,回去把爸爸和我訓斥了一頓,這才使我明白了,遊戲如毒品一樣用的不恰當會害人的,我發誓,我再也不會接觸遊戲了!
我班的一位男同學,家裏不僅有電腦,還上了互聯網。這樣的學習條件讓同學們羨慕不已,可是他爸爸並沒有把它用在正道上,而是整夜整夜的上網玩遊戲,竟然把兒子也拉下水了,使得兒子連作業都不做,成天沉浸在遊戲王國裏不能自拔,連上課也在跟同學談論他的遊戲經。
又如,我的舅舅整天泡在賭場裏,有時竟輸得身無分文,連早飯都吃不上。你想,這樣的家長能教育好他的孩子嗎?
在中國,教育孩子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優秀傳統,如“孟母擇鄰”、“嶽母刺字”等。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素質的提高與種種原因,反而有許多父母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了:孩子要啥給啥;教孩子打麻將;告訴孩子不能吃虧,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用這樣的家庭教育方法,怎能教出有素質的孩子嗎?
有些家長老是用髒話罵孩子,長期下來,孩子們也學會了說髒話,例如我班的一位同學,張口閉口都是髒話,連吃飯時也忍不住要說兩句髒話,吃飯時也很霸道,他常常一個人吃兩份飯菜,怪不得長得那麼胖!這還不是父母惹得禍。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講文明話,他的孩子也不會這麼髒話連篇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要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習慣和端正的品行。
我有一次沒考好,回去被老媽罵了一頓,還用羽毛拍重重地打我。媽媽這種粗暴的教育方法是不對的,我認為媽媽應該與我一起討論、研究,找出毛病的根源,而不是嚴刑拷打。有很多家長也與我媽媽一樣缺乏科學教育方法,我想父母教育孩子是天驚地義的,但父母必須講究科學方法,讓孩子能樂於接受,隻有那樣才會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難道真要看著這一個個希望破滅嗎?家長應該好好學習學習家庭教育這門功課了。人口素質要提高,家庭教育很重要。德國教育家祿培爾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在掌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促進孩子獲得全麵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的傳遞站,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的應盡義務,起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起不到的奠基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不容忽視。
殷雪梅老師事跡介紹觀後感
今天,我在電視中看到一個欄目,裏麵寫了好人殷秀梅老師的英雄事跡,讓我看了很受鼓舞,事情是這樣的:
殷秀梅老師在金壇鎮的某個小學擔任教師的工作,這樣的一個平凡教師,卻做出許多平凡教師所沒做過的事。
殷老師家中並不富裕,卻時常把有困難的學生像兒女一樣帶回自己的家,與她的兒子同睡一張並不寬敞的小人床上。這並不是唯一一項別的老師無法做到的事跡,而且她還做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次平凡的放學,殷老師仍像以往一樣送孩子們過馬路,可迎麵疾馳過來的一輛轎車送去了這位老師的生命。原來是司機錯把油門當成了刹車,以高速衝向正在過馬路的孩子們,眼看悲劇在一刹那就要發生了,而殷老師卻飛奔過來推開了孩子,孩子們在殷老師的保護下,安然無恙。可殷老師自己卻被車子撞飛出了25米遠。自己倒在了血泊之中。
這英雄老師讓人至敬,所以,金壇市幾萬人民都來參加她的追悼會,在靈車從追悼會場止殯儀館,路旁都站滿了金壇市市民,哭喊著希望奇跡發生,但是人死不能複生。殷老師永遠都隻能活在我們心中了。
致俄國少年朋友的一封信
俄國的少年朋友:
你好,我是來自中國的一名中學生,這次寫信,是為了1860年的那段曆史。也許你不知道那一年發生了什麼,讓我來告訴你吧。
其實,這是中國一個很大的恥辱。在那一年,北京西郊,富麗堂皇,中西結合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最終一場大火將園林化為灰燼,大火燒了3天3夜。這段曆史時刻鞭策著我們炎黃子孫:落後就要挨打。的確,這件災難也是因為當時的中華民族落後,無能,我們承認。但我們憤怒的是:作為我們的鄰國,你們俄國不幫助我們就算了,竟然做出那麼卑鄙的事-趁火打劫,逼迫我們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的條約,割占了我們大片的土地。你知道嗎?150多萬平方公裏呀!如果是你們俄國你們會怎麼想?你們會心平氣和的接受嗎?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人永遠忘不了,你們怎麼想?你們是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還是為自己的“聰明”自豪不已?也許這是你們光榮的曆史,但“旁觀者清”,對於國際上的同胞,他們肯定會認為你們的做法是最令人厭惡的,你們應該為此而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