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長征路上的_兒童軍_(1 / 3)

紅軍長征路上,"紅小鬼"各方麵軍均有,可謂司空見慣。但一支數千人的主力部隊,"紅小鬼"占了多數,卻是不多見的。這樣的一支神奇的隊伍,就是紅25軍。

1932年,紅四方麵軍主力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轉移之後,敵軍繼續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清剿"。他們采取殺光、燒光、搶光政策,把青壯年抓起來處決,把房子全部燒毀,把糧食搶光或燒掉,把婦女賣到外地。但革命人民不畏強暴,繼續堅持鬥爭。在吳煥先、王平章等人領導下,他們重新組當時許多十一二歲的兒童,有的母親被殺或被賣到外地,有的爺爺奶奶及其他親人被慘遭殺害,他們因而成了孤兒。於是他們惟一的出路,便是上山尋找他們堅持鬥爭的父親或其他親人。他們過早地目睹了白色恐怖的一切慘狀,幼小的心靈裏,已經接受了"樹也砍不完,根也挖不盡,留得青山在,到處是紅軍"的思想。他們為了生存,為了替失去的親人報仇,為了鏟平那不平的罪惡世界,為了革命,紛紛參加了新組建的紅25軍。由於大量"紅小鬼"的加入,紅25軍就贏得了"兒童軍"的雅號,有時也被人稱為"學生軍",因為"紅小鬼"占多數的這支部隊的廣大指戰員,看上去像小學生、中學生一樣。紅25軍從它的年齡結構上看,充分說明"兒童軍"的雅號是名副其實、恰如其分的。1934年11月紅25軍奉命長征,領導成員年紀都很輕,戰鬥員更不用說了。軍長程子華29歲,軍政委吳煥先27歲,隻有徐海東副軍長年齡稍大,但也隻有34歲。團營幹部多是20歲左右,如韓先楚、劉震、陳先瑞。連排幹部,年齡大都不到20歲,如王誠漢、張天雲、汪家道、張體學、孫光、李耀等一大批當年的基層幹部。在軍部機關工作的劉華清、陳鶴橋、張池明等,還有擔任警衛工作的詹大南、宋維、何光宇、廖輝等,也都是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連隊戰士的年齡就更小了,大多數在18歲以下。

在以青少年居多的紅25軍中,十二三歲的少年兒童,就為數不少,甚至還有八九歲的小娃娃。他們跟著自己的父兄,經曆了不平凡的長征曆程,在長征的"搖籃"裏長大。被人稱為"可愛的小兄弟"、"小開子"的匡書華和熊開先就是其中的兩個例子。

匡書華是河南省光山縣匡家灣人,革命根據地的兒童團團員,長征時才十一、二歲。紅軍要離開光山縣了。他在紅軍裏當炊事班長的堂兄匡占華回家看親人,看到的是村子已被敵人燒光。匡書華等七八個兒童和少年走投無路,哭著要跟匡占華去當紅軍。

"哥哥,帶我走吧!父母親被殺,房子被燒光了,我隻有參加紅軍,為父母親報仇,為鄉親們報仇!"匡書華哭泣著說。

"帶我走吧!""我父親被殺死,母親被白狗子搶走,房子又被燒,沒地方住了,也沒吃的,帶我走吧!""哥哥,幫幫忙,帶我走吧!""我要參加紅軍,死也不在這裏,白狗子來了還要殺我們。"?其他幾個兒童也向匡占華請求道。

匡占華一見這種悲慘的情景,心中非常難過,下了決心,把這幾位兒童和少年全部帶走了。到了紅軍隊伍裏,他們當中年紀稍大的都補入戰鬥連隊,成為紅軍戰士。而書華才十一二歲,個子又矮,領導沒有批準他入伍,勸他回家。可他就是不走,一直跟著隊伍走,一步也不離開。匡占華知道,長征路上邊打邊走,又經常饑寒交迫,領導是怕書華吃不消。但書華已經無家可歸,叫他回到哪裏去?想來想去,隻好讓書華跟在自己身邊,由自己和炊事班的同誌照顧他。

匡書華堅定地跟隨紅軍長征了。他親眼見紅軍英勇地擊退敵人"豫鄂皖三省追剿隊"的進攻,在信陽以南的東雙河和柳林之間越過平漢鐵路西進。然後進入桐柏山。後來又北上伏牛山。桐柏山、伏牛山都是崇山峻嶺,紅軍行軍多是走夜路。從小就上山砍柴的匡書華,對跋山涉水毫不懼怕,他一步不停地跟著堂兄在深山老林中穿梭。

"書華真行!""可愛的小兄弟,累不累?"炊事班的同誌,經常這樣關心他,鼓勵他。

匡書華也真像紅軍叔叔一樣,再苦再累也咬緊牙關,緊跟隊伍前進。

獨樹鎮阻擊戰、庾家河反擊戰、袁家口的殲滅戰他都經曆了。為了讓戰鬥員、傷病員吃好飯,他還協助哥哥們做好炊事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特別是庾家河反擊戰中,聽說徐海東副軍長、程子華軍長都負了重傷,他還哭泣過。他對這些身經百戰的首長,是很欽佩的,也很尊重的。

經過千裏轉戰,匡書華隨紅25軍到達陝南。在陝南的一次戰鬥中,他的堂兄匡占華犧牲了,他哭得好傷心。他失去了惟一的一位親人,非常痛苦但他還是緊跟紅軍長征。炊事班的同誌對他更加體貼照顧,都喊他"可愛的小兄弟"。從此,他更把炊事班的同誌視為親人。他在眾多親人的幫助下,隨軍長征,從陝南又到了陝北,始終沒有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