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中國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一位性格多麵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中國開始以一個高度文明和富強的國家聞名於世。
我們不能使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任何人。人心本就是複雜的,更何況評價封建帝王呢!或許他的好發自內心,也可能是收買人心的手段;或許他的壞是皇權使然,不得已而為之,也可能本性就是薄情寡意。因此,既然我們無法剝離他身上的帝王標簽,那麼我們的評價就隻能在他的帝王和凡人兩種身份之間遊移。
隨著漢景帝的謝世,劉徹才真正登上了帝位,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從七歲當上太子,到十六歲登上帝位,劉徹在預備役鍛煉了九年。九年的磨礪讓劉徹知道,自己正如一支箭,若要堅韌、鋒利,若要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隻能是自己。於是,大漢朝迎來了一次改變很多人命運的大變動。
假如你是一位漢朝小民,遇到一個人大談以德治國,那麼你可以確信他是儒學派;如果你遇到一個人大談法律的重要性,那麼你可以確信他是法學派。如果一個人主張“外儒內法”,那麼恭喜你,你遇見劉徹了。當時劉徹的思想其實是儒法結合。他並非善良之輩,把儒家改造成一個具有武帝特色的儒家,並把法家思想融入其中,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思想,雙管齊下。
漢武帝統治時期,人才輩出,這與興辦官學、廣開仕途、注重獎懲、因材授職的人才政策是分不開的。劉徹在位的五十四年,是中國曆史上一段少有的人才盛世,群星璀璨,各顯其能。眾多的人才輔佐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創造了不朽的曆史偉業。
在政治方麵,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分封子弟為侯,王國封地被分割;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製。在軍事方麵,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麵,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大大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漢初時,中央政權對邊疆民族問題主要采取安撫和親政策。漢武帝一改過去的方針,通過戰爭穩固邊防。他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發動了多次反擊匈奴的戰爭,解除了來自匈奴的威脅;消滅了南越割據政權,統一了今天的兩廣地區,又在今雲南、貴州等省設置郡縣,加強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聯係;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與大月氏、烏孫、安息等國聯係,開通了內地與西域之間的交往。他的這一係列文治武功,使西漢王朝的發展達到鼎盛。
在漢武帝統治晚期,由於連年征戰、徭役加重,他又大興土木、耗費巨大。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增加捐稅,使大批農民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齊、楚、燕、趙等地爆發了農民起義。麵對嚴重的社會危機,他下“罪己詔”,對造成的過失表達了追悔。
我們呈現給大家的劉徹是立體的,是生動的,而不是一幅扁平失真的畫,不是一句假大空的評價。書中曾不止一次描寫過劉徹處在朝堂之上的心境,一次是仰望,一次是俯視,一次是霸氣,而這一次,劉徹是害怕。我們想告訴讀者一個簡單而重要的事實:劉徹是一個人,一個無比真實的人,他從來沒有掩蓋自己的心思,也從來沒有掩藏自己的恐懼。
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曆史責任,但又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他寵愛自己喜歡的女人,但又可以為了江山殺掉寵幸的女人;他絕頂聰明,又會一時犯糊塗,為了傳說中的寶馬居然不惜犧牲數萬人的生命。當走近他時,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對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簡單地非此即彼。兩難之地,非常之時,他也會猶豫不定,甚至異常痛苦,同樣有普通人的歡喜和哀愁、小氣和算計、失眠和焦慮。
本書將盡力為讀者呈現一個曆史上真實的劉徹,讓你親曆那一幕幕生動、鮮活的場景,慢慢品味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的風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