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梁思成與《中國建築史》(1 / 1)

自1939年起擔任中央博物院建築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的梁思成,從1942年開始著手編寫《中國建築史》,兩年後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善、係統的中國建築史,它的完成也實現了梁思成從上世紀20年代留美學習時就立下的夙願——《中國建築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當時就讀於賓大建築係的梁思成,看到歐洲各國對本國的古建築已有係統的整理和研究,並寫出本國的建築史。唯獨中國,我們這個東方古國,卻沒有自己的建築史。而日本學術界的許多知名學者也已著手研究中國建築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國建築史》一書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完成的,它無疑也是當時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的曆史產物。

民族的自大與自卑,皆源自對本民族曆史文化的無知。無知必然導致盲目,而盲目反過來又閉塞了人們了解本國曆史的視聽,從而進一步滋生無知。因此,隻有對本民族的過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產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強。而建築作為曆史文化的記錄和見證,忠實地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與文化。

研究建築的發展史,無疑可以明白無誤地觸摸到民族曆史的脈搏。《中國建築史》正是通過客觀深刻的分析和闡述,使國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的過去,從而避免盲目的自卑或無端的自大,並塑造出堅實深厚的民族自尊。

客觀的分析和闡述,源自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指導思想。梁思成不愧是第一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者,他對中國建築有著十分獨到的理解和認識。梁思成生動地將構件、裝飾和建築單體稱作建築上的“詞彙”,對應地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以及建築單體之間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係稱為建築上的“文法”。

為了鑽研這種“詞彙”、“文法”體係,梁思成以曾在清宮營造過的老工匠為師,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為課本,以北京故宮為研究標本,同時對照大量現存實物,先將清代建築營造方法及其則例弄通;在此基礎上,將宋《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這兩部“文法課本”互相比較,再通過實測宋、遼、金實物,互相印證。之後,他以此為基礎,由近及遠,研究宋以前的古代建築。

《中國建築史》一書的總體安排即體現了梁思成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指導思想:第一章緒論部分首先總括地闡明中國建築的特征,使讀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係建築自身優劣之準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繼而提出建築史分期,以便講解,隨後即轉向中國古代建築的兩部“文法課本”——宋《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在此,梁思成對這兩部術書作了一番簡要的分析與介紹,同時肯定了它們在中國建築史研究中的地位,並表明“以下各篇所有術語及比較研究之標準,以此兩書為準繩焉”。自第二章始,按緒論的分期逐代闡述中國古建築“詞彙”、“文法”的曆史演變與發展,從而將一部古代建築藝術的“鴻篇巨作”曆史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中國建築史》一書處處體現出梁思成融東西方文化於一體的研究方法。針對每一具體的曆史時期,他先將文獻上該階段的建築活動表述於前,並把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簡要地穿插其中。這樣既有利於讀者的整體把握,又為後繼學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

接下來便是對此一時期現存實物的逐一剖析,描述生動,文字精要。

在實例研究中頗多聯係比較,其中既有同一時期建築的橫向聯係,以表明此階段建築型製的共同特征;又有不同曆史階段的縱向比較,從而體現出建築“詞彙”、“文法”的發展演變。在實例分析之後,水到渠成地總結出該時期建築的特征及與其他時期的傳承關係。

以梁思成為代表的這一代建築工作者,在風雨飄搖的動蕩中,以自己的熱情和才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鬥爭之中,摸索著中國建築文化的出路。清醒、真實地了解民族的曆史與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本民族建築文化,始終是縈繞在他們心中的曆史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