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於祖國的教育事業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國古建築以外,他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1928年,他剛一回國就到東北大學擔任建築係主任,一心要為中國培養新型的建設者。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梁思成又想著戰後和平建設需要人才,於是回清華大學籌辦了建築係,從此,他把自己的後半生投入到了祖國的教育事業上。

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總是站在教學第一線,即使在他擔負著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況下,他也堅持親自教課。他十分重視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所以他除了講授中、外建築史外,還經常給剛進大學的學生講“建築概論”,擔任低年級的“建築設計”課程。他不但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善於深入淺出地、用生動的語言和比喻向學生講明什麼是建築,建築師的任務和建築師應該怎樣工作等。他善於從課內到課外,經常教育和引導學生時刻注意周圍的環境,觀察所見到的建築,研究與建築師有關係的一切事物,啟發學生對建築事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和感情。

梁思成在古建築研究中堅持的嚴謹學風也貫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審閱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論文時都是逐句修改,從內容到錯別字,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他不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師和學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築,能隨手勾畫出這些建築的形象和記住它們的建造時期。他不但培養學生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作風,反對少數藝術家的所謂不修邊幅的那種散漫習氣。他強調一個建築師要對一個工程負責,必須要有嚴格和科學的工作作風。他要求每一張設計圖紙都要製圖清楚,尺寸準確,連寫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級的規定,文字與圖分布均勻,幹淨利索,一目了然。

梁思成在學風上要求嚴謹,在學術上平等待人。當他聽到教師和助手們在學術上的不同意見,包括反對他的看法的意見,總是很高興地與大家一起討論,從不把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人。梁思成為培養人才,在學術上是大公無私的,他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傳授給年輕一代。無論是過去積累還是新近獲得的資料,他從不保密,盡其所有地為大家所有。

為中國建築事業而奮鬥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雖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但他始終不忘從事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國創造出新的建築。

梁思成早在青年時期就到過歐美許多國家,參觀過各國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築。他清楚地看到,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築也多具有自己的傳統風格。人類進入20世紀,物質文明大大提高,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在這樣的時代,中國新的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將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這個問題長久地在他腦海中思考著。

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總結了近代國外建築的發展和近百年中國建築的狀況,他提出既反對全盤西化,將洋式建築照搬進來,也反對那種完全仿古的做法,認為這決不是中國新建築的方向。他向往著一種既能用新技術、新材料,又具有民族傳統的新建築形式的出現。20世紀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各國都在準備著戰後的和平建設,討論著新城市的理想規劃,探索著新住宅的多種形式。梁思成也向往著自己祖國在勝利後的建設。他在四川鄉下貪婪地讀著國外新出版的書刊,研究城市規劃、住宅建築新的理論;他著書寫文,探討中國新時期的建築設想。但是,在舊中國,他的這種向往和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設終於在中國大地上開始了。人民政府給予梁思成以極大的信任,委任他擔任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副主任,他開始為新中國首都的建設日夜操勞。他四處寫信,邀集國內建築專家來北京籌建國家建築設計機構,以擔負起新中國的建設任務;他參加製定國家基本建設的計劃,提出不要隻著眼於個別工程的興建而必須著手製定一個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