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一口銅鍋(1 / 2)

在人民解放軍某部一個連隊的榮譽室裏,至今仍珍藏著一口銅鍋,從外表看雖極為普通,但它卻是9位烈士英勇捐軀的曆史見證,真實地記錄著長征途中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壯往事。

1935年年初,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已有好幾個月了。在此期間,隊伍長途跋涉,經曆了千難萬險。而在這"千難萬險"中,最突出的問題有三個:即打、走、吃。這3個問題哪一個解決不好,都會直接導致長征的失敗、中央紅軍的覆滅。

對於英勇善戰的紅軍來說,"打"和"走"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困難,難就難在"吃"上。試想,吃不飽肚子,如何能打仗?又如何能走路呢?因此,全軍上下都為之絞盡了腦汁。

紅3軍團某連司務長謝方祠和他手下的炊事班9名戰士,當然也不例外。

炊事員的辛苦是眾所周知的。行軍途中部隊休息,他們要燒開水給指戰員們喝。宿營時,他們又要安鍋灶、劈柴禾、洗菜、煮飯,每夜隻能睡上兩三個小時。

每當戰士們看見那口熱氣騰騰的銅鍋和圍著它忙前忙後的炊事員們,心裏麵都會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上級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為了減輕他們的負擔,規定每人隻準挑四十斤,可是他們個個都挑有六七十斤,另外還裝了滿滿一銅鍋的糧食輪流挑著。謝方祠怕累壞了他們,便要求他們遵照上級指示去做。

可炊事員們照樣"我行我素",而且還在黨小組會上給謝方祠提了一堆意見,這個說:你隻知道照顧炊事員,不關心戰士。

那個說:萬一到前邊弄不到糧食,部隊吃什麼?謝方祠理解他們的苦心,隻好讓他們多挑些。

炊事班成員年齡大,人緣好,行軍路上,數他們最熱鬧,鍋撞碗,刀撞盆,叮叮當當亂響一陣。副班長老劉還不時講個笑話,唱個山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戰士們一見就說:"看,我們的戲班子來了!"走得高興了,他們還打著哨子飛跑,就像六七十斤的挑子沒放在肩上一樣。

部隊進入廣西之後,山區人少地瘠,糧食供應越來越困難,炊事員們也就更辛苦了。他們經常要翻過好幾座山,跑到部隊的最前麵去買穀子。穀子須把皮碾掉才能吃,沒有工具碾,他們就用手搓,十分費勁。有一次,他們在一戶人家院子裏看見一個小石磨,用它碾穀殼又快又省事。

班長老錢對此愛不釋手,又怕以後找不到石磨,就花點錢向老鄉買了下來。於是炊事班又多了這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笨家夥。

後來,副班長又在路上拾到一個破篩子和一個破簸箕,也把它們挑上了。從此,炊事班不再叫戲班子,而被戰士們稱做"小磨坊"了。

遇到部隊打仗時,炊事班同其他戰士們一樣要經受槍林彈雨中的生死考驗。一次,部隊在貴州土城的東南山上阻擊敵人,謝方祠所在連隊奉命堅守在前沿陣地上。仗打得異常激烈。炊事班由於被隔在後麵,幾次派人往上送飯都被敵人打回來。戰士們一天一夜沒吃飯啦,謝方祠著急,炊事班更著急。副班長圍著鍋灶轉了幾圈,又和幾個炊事員嘀咕了一陣,對謝方祠說:"司務長,讓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說完,他把一銅鍋米飯背在身上,就跟老王走了。謝方祠他們站在山頭上看著他倆,隻見老王在前,副班長在後,弓著背,貓著腰,一溜煙似的向敵人的封鎖線上跑過去。謝方祠他們正想拍手叫好,就聽見敵人的機關槍響了起來,老王一個筋鬥栽倒了,緊接著,副班長也倒下了。

謝方祠痛苦地閉上了眼睛,既為他倆犧牲而難過,也為連隊吃不上飯而焦急??誰知到了晚上,他倆又跟著打勝了仗的連隊回來了。愛開玩笑的副班長風趣地說:"我們上閻王爺那兒去報到,可小鬼不讓我們進門!"原來,他倆是為了欺騙敵人故意倒下的。靠他們的機警,到底把飯送上了陣地,保證了戰鬥的勝利。

"有我們的錢班長在,就別愁餓肚子。"全連戰士都這麼誇獎炊事班長老錢。

苦大仇深的老錢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平日不愛說話,對戰友、對工作卻是滿腔熱忱。就是在連續行軍的情況下,也千方百計想法改善生活。有時打土豪分到了醃魚、臘肉,他自己從來舍不得嚐一嚐,全都留給戰士們吃。部隊一出貴州,他不幸染上了眼病,兩隻眼紅通通的,腫得像兩個桃,但他還是挑著七十多斤的擔子,拄著棍子跟著部隊走。起先,他的眼睛隻是淌眼淚,後來流起血水來,可他還是不肯閑著,總是找點活幹。謝方祠和大家勸他多注意身體,他卻說:"沒關係,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倒。"在他的影響和幫助下,炊事班戰士們個個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深受全連指戰員們的尊重和信賴。部隊就要翻雪山了,上級通知連隊輕裝。炊事班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隻留下了那口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