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後記:人中之龍錢鍾書(1 / 1)

晚年的錢鍾書與楊絳有個默契的約定,出版的東西都是對方給寫題目。這對文學史上情深意濃的夫婦,為我們唱出了動人的愛情讚歌。那麼,在最後做結尾的時候,將他們一塊寫出來,當合二老的在天之靈。

一.偉大的錢鍾書

孔子曾經說過,老子是上天入地龍一樣的人物,這個比喻同樣適合錢鍾書。

是五百年產生一個?三百年?還是兩百年?那我們還是說得再保守些吧,起碼,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沒有別人比得上錢鍾書博學的文學家了。

錢鍾書是一個怎樣的人?用他的“打通”理論差不多可以剛好評價,他包容很多思想卻不受任何一種思想的缺陷控製,他十分有為又十分無為。他有儒家的自律與法家的踐行力,有釋家的淡泊與道家的隱性。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傳統文人人,他卻沒有染上迂腐之氣。他讀書能一目十行,是人間的神童,但是卻對外國文學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這種人實在是太少見了。

於是讀這樣的一位人物,當是有用之事。

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讀者未必有一千個錢鍾書,但是有一千的讀者肯定有一千的自己,或者更多的自己。人物傳記的作用是什麼?便是讓讀者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玉”就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沒有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換言之,不善於掂量一下自己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其實偉大的人物同樣如此,錢鍾書這樣思想宏大而複雜的人更是如此--謹小慎微的人可以看到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氣勢浩然,粗心大意的人可以看到他思慮整齊,麵麵俱到,口才欠佳者可領悟其雄辯有力,剛愎自用者可注意他廣收中西百家之長,自大者要知道他在人生的巔峰被人無視的淒楚,汲汲於富貴者需知其宅居之因,情思漠然者要懂其故鄉之愛。

這就是錢鍾書,有句話說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凡是做學問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人不涉及錢鍾書,他的智慧讓後人受益良多。

二.偉大的楊絳

以前上課,學歸有光的《項脊軒誌》,讀到歸有光回憶自己母親亡妻的言容,大為感動,手植之樹,亭亭如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歲月的無情與孤獨,總在傷心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楊絳說,“我們仨隻剩下了我自己”,讀楊絳的《我們仨》,就會發現她很少描寫自己家裏的情況,想來心中有大痛苦者,皆如此吧,在感情上,錢瑗和楊絳是錢鍾書的支柱,那錢鍾書和錢瑗何嚐不是楊絳的兩根精神支柱呢?而斯人已逝,墓前木拱是一種寂寥的哀傷,斯人乍逝,墳頭新砌,什麼審美、整體思維、局外的視野都是虛的,隻有那哀思,切近而愈痛,我想,這就是暮年的楊絳最感動人的地方,這是我的想法。

對於錢鍾書的介紹,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千百本書也是不夠的,我們隻能給他做出一個不成熟的評判,卻不能把他的精神完完整整地傳達出來,或許世界上隻有楊絳能夠差不多接近他的世界的最深處,可那是二人心靈交彙的地方,她已經帶著這種遺憾離我們而去。

錢鍾書是幸運的,臨走的時候有楊絳陪同,楊絳是不幸的,當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隻能靠回憶來維持自己的情思。

楊絳之樸實內斂,之品性溫和,比之文學上的才華更讓人感動,她的字清新淡雅,就像她的為人。記憶猶新的是,在《幹校六記》裏,楊絳雨中滑摔,她形容此事的時候絲毫不漏一點慍怒,她說這樣的雨天“怪不舒服呢”,這是一個多麼“好脾氣”的人啊。

那個選入中學課本裏的名篇《老王》,一個送冰送雜貨以維持生計的底層人民,得到楊絳的深切同情,為了治好這個近乎乞丐的人的臉,楊絳和錢鍾書去看他,女兒錢瑗還從外麵買來魚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這是怎樣的一群知識分子啊,人類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應該向他們學習。

三.關於知識分子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這是一句名言,也是知識分子奮鬥的寫照。但是,過度的現實未免太無情,虛偽地獲取未免太苟且。可現代的知識分子往往如此,運用自己的高智商,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尋求自己貧苦經曆的補償,尋求一種變態的尊嚴。

社會過渡期,一個空白是給這些偽知識分子鑽的。一個理科的科研項目可以申請百十萬的經費,一個文科的課題也可達到十幾萬--隻要你花上一萬塊錢發表一篇文章,然後拿著經費去揮霍,這是一個怎樣的局麵。教授子女成新一屆的小資產階級,最窮苦的人民往往需透支生命來生存,如果不想讓知識的力量倒退,我覺得,還是要向錢鍾書楊絳這樣的人學習,質樸地生活,真實地存在。人生總有一些遺憾,但遺憾未免不是美學裏麵的留白,留點空白,人生的選擇或許會更多。

楊絳,錢鍾書,乃至他們的女兒錢瑗,都是知識分子裏的佼佼者,也是為人的君子,我敬佩他們,也希望天下這樣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