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1969.1—),天津人,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黎明)科研試製快速反應中心數控銑工、高級技師,公司首席技能專家。1987年技校畢業進入黎明公司,從事銑工工作。多年來,他完成了15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200多個技術難題,並在公司及行業內廣泛推廣。年均完成工時6000多小時,年創造節約產值80餘萬元。先後獲得黎明公司勞動模範、沈陽市大東區先進生產者,沈陽市藍領之星、崗位技能標兵、五一勞動獎章、知識型職工標兵、首席工人、特等勞動模範、金牌工人,中國一航航空報國貢獻獎、中國航空報十大新聞人物,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數控銑工遼寧賽區第1名、全國第6名,遼寧省知識型職工標兵、省勞動模範,201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7年,王欣從技校畢業進入黎明公司,靠勤學苦練掌握了數控銑加工技能,英語水平不高的他將滿是英文的數控機床麵板及操作說明書硬啃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還通過自學,成了數控編程專家,練成了“一聽”、“一看”、“一把刀”、“三量尺”的“絕活”。
“一聽”,用耳朵聽銑刀切削的聲音;“一看”,用眼睛看切削形狀、表麵光度和鐵屑的形狀;“一把刀”,對特殊刀具手工刃磨、一次加工成形;“三量尺”:一量“試程”尺寸,二量“初銑”尺寸,三量“精銑”尺寸。
2003年,他在黎明公司首屆職工技能運動會上,獲得數控銑工第一名。
2004年,王欣代表黎明公司參加在全國首屆數控技能大賽榮獲遼寧第二名,全國勇奪第六名,為遼寧省、為黎明公司贏得了榮譽。
2007年,王欣在黎明公司第三屆職工技能運動會上,第三次將數控銑工第一名收入囊中,實現了三連冠,黎明公司獎勵他一台價值5萬元的“吉利”轎車,成為沈陽市首位獲得轎車重獎的一線工人。
2009年,三獲公司技能運動會數控銑冠軍的王欣在公司第四屆職工職業技能運動會設“台”打“擂”比武,王欣以他獨特理念設計的“殲1”作品,將大航空、強航空、爭第一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贏得了評委認可,守擂成功,獲最佳創作獎和最具觀賞獎兩個第一。
“某機匣類整體澆鑄蠟模”是公司重點科研攻關項目。作為新一代發動機的關鍵零件———機匣,過去采用焊接加工,零件合格率低,造價高,因為我們做不出來整體機匣模具。該類型模具體積大、結構複雜。由200餘塊形狀複雜零件組合而成。由該模具製造出來的蠟件,直徑900毫米、高度250毫米,這麼大的蠟件以往都是分組加工,而現在是整體加工,一次壓鑄成形。數控銑加工是整個模具加工中的重點和難點。王欣經過仔細分析,將工件三維圖形尺寸擴大作為毛胚外形尺寸進行編程,采用等高、分層、多刀次高速加工、前後角螺旋下刀等方法,解決了“啃刀”、零件變形、放射型窄槽、型槽清根等技術難題。當蠟件一次澆鑄合格的那一刻,困擾發動機生產多年的技術難題被攻克了,它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並使黎明公司一躍成為世界上繼英、美等國之後能夠製造整體機匣的幾個國家之一。
在加工“某無餘量葉片蠟模”時,三坐標機床不能整體加工鑲塊與模座。王欣采用單個加工的辦法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將鑲塊型麵卸下單獨加工,將鑲塊型麵與下模座結合麵垂直放正就可以加工型麵了。可是這個辦法隻能單件加工,也不能加工結合麵與型麵不垂直的鑲塊。經過研究,他設計了一套夾具,采用不同角度的專用夾具進行多次裝夾加工,用工藝基準孔找正,三坐標機床上加工出五坐標機床加工的零件,解決了生產上的難題,提高工效近3倍。
王欣愛動腦,善鑽研。他開發利用機械手、探頭、手工指令編程等功能,提高工效6倍,僅工時費用一台機床一年就節省1萬多元。他經常提出合理化建議,小改小革。編製一個小程序,把數控銑床後置處理的問題給解決了,為工廠節約了5萬元的軟件購置費;提出一個小建議,不同零件使用不同合金刀具,一年節省30多萬元;發明一個小革新,把廢舊合金刀具變成了設備的導電塊。
王欣兩次被派到德國學習培訓和驗收設備。德國產的德瑪吉數控銑床是一台三坐標的精密設備,最高轉數可達40000轉/分,加工製造精度達到0.005毫米,造價200多萬元。在設備驗收時,王欣憑借多年來練就的絕活,發現機床主軸軸承出現了問題,卻遭到對方刁難,王欣親自操作,驗證機床問題,德方隻好無條件地進行了更換。王欣的技術讓德方震驚和佩服,在接下來的驗收調試中,王欣又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議,他們都一一給予解決。王欣用技術為公司挽回了損失,為中國技術工人贏得了尊重。
2009年,王欣接過“首席工人技能輔導站”的牌匾。這一次他接受的不是獲獎的榮譽,而是沉甸甸的技術輔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