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輔臣(1940.12—),四川樂至人,1989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成發)銑工。195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成都第二航空技校銑工班,畢業後分配到國營新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成發)幹銑工。蔣輔臣精湛的銑工技術、豐富的機械加工專業知識,年年優質高產,為他贏得了眾多的榮譽,多次被評為單位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成都市優秀共產黨員。1982—1987年三次被評為成都市勞動模範;1984年、1989年兩次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範;1986年被評為航空工業部勞動模範;1987年獲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革新能手稱號;1988年被評為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4年被評為四川省十大傑出勞動模範;1995年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1996年被評為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勞動模範。蔣輔臣曾當選成都市第九屆、第十屆人大代表;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8年,蔣輔臣以優異成績考入成都第二航空技校銑工班。學習期間,他明白了學好理論和技術的重要性,掂量出新中國工人肩負的曆史責任。蔣輔臣如饑似渴地汲取書本上的知識,從銑工技術、操作原理到機械製造、公差配合等,為他幹銑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蔣輔臣到國營新都機械廠工作以來,參加了WP6、WP13、FT8等軍品及各種民品的試製和生產。在生產中由於他十分注重在工裝、刀具量具和操作方法上不斷地進行小改小革,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質量、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81—2000年他實現的小改小革335項,平均每年工作量為7000小時,相當於3年多的工作量。
蔣輔臣搞革新、求效率。由於他技術好,車間的一些攻關項目很多都交給他來完成。蔣輔臣認識到,沒有技術進步,靠拚體力是不能保持高效率、高質量的。幾十年來他始終堅持在生產崗位上“實幹和巧幹”,大搞技術革新和小改小革,來保證生產進度。例如:加工FT8渦輪盤、煙氣機盤件等,這些零件材料價格貴、精度高、材料硬,而且易變形,蔣輔臣開動腦筋完成了任務。1992年車間開發像高溫餘熱餘壓發電(TRT)產品這種高效益的民品產品,但很多產品在試製中難度大,外委不出去,如TRT的GT9-6軸的螺旋齒槽加工及TRT的GT5-2定距塊50工序的加工。他在一個月內通過小改小革兩次攻關成功,為生產獲得寶貴時間。正是靠革新、靠巧幹,產生了高效益。據統計1981—1990年累計完成定額工時86999小時,相當幹了39年的工作量。
蔣輔臣不僅自己搞革新,還主動幫助和支持其他同誌搞革新,凡是車間內銑工加工的難題,不分本工段、外工段,無論誰求他解決生產難點,探索技術革新中的難題等,他都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總是有求必應,甚至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大家連續奮戰。
言傳身教,不斷進取,蔣輔臣長期以來受人尊重還在於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更新觀念,努力進取。多年來,蔣輔臣按照自己提出的“新、快、拚、好、幫”5個字去做,做到改革中不斷更新觀念樹立“新”字,生產中突出“快”和“拚”字,產品質量突出“好”字,對同誌突出一個“幫”字。他雖身患血小板減少症,但他始終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帶動和影響周圍同誌,自覺無條件加班突擊,每年加班達數百小時,星期天和節假日也很少休息,從來不要換休補貼和報酬。
蔣輔臣精湛的銑工技術、豐富的機械加工專業知識,年年優質高產,為他贏得了眾多的榮譽,知名度越來越高。這些年來,許多廠家紛紛慕名而來,聘請他當高級技術顧問。有的廠提出,隻要他每月抽幾天時間去現場指導一下,月薪可高達5000餘元。這麼高的待遇,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蔣輔臣婉言謝絕。他說:“我不願意去。因為我是黨員,我的今天是國家、公司給的。我不能不顧公司大局,貪圖個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