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廣這項技術,課題組舉辦了全國飛機製造廠工藝員培訓班,使光學工具在各個型號飛機,特別是如轟6、運10等大型飛機的型架安裝中得以應用。此項技術後來轉到國營永紅機械廠,批量生產了數百套,對我國型架安裝工藝的改造做出了貢獻。
為使這項技術在航天及大型機械設備的安裝調試中也得到應用,嵇鈞生和課題組同誌編著了約30萬字,400幅插圖的《光學工具技術》一書,出版後獲得普遍好評。1978年,此課題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6年,國防科工委下達了殲6飛機模擬機的研製任務。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研究院當即成立研製辦公室,組織全國百家單位參加,並成立由北京航空學院、國營曙光電機廠(現中航工業曙光)和精密所組成總體設計組,下設分係統研究組。嵇鈞生被任命為總體組成員及視景模擬分係統負責人。其中關鍵設備有兩項:一是光學探頭,要設計觀察距離從零到無窮遠的光學係統,同時要設計一套與光學係統配合,能對不同距離模型調焦,且能模擬飛機橫滾、俯仰姿態的運動機構。另一項是單槍式油膜光閥彩色投影係統,牽涉到光學、電子學多種學科,這些技術當時是GE公司的獨有技術。理論分析、設計和製造難度都很大,嵇鈞生承擔了光學係統和相關部件的設計。通過和中科院電子所的協作,設計了含有輸入輸出共軛機械光柵光闌的光學係統,對光線進行分離和阻隔,投射到油膜光柵,使不同色光衍射後在大屏幕上合成彩色圖像,形成模擬飛行視景。
殲6飛行模擬器完成後裝備了空軍,是我國第一台先進的飛行訓練模擬器,1983年獲得航空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嵇鈞生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得了個人獎狀。
除此之外,嵇鈞生先後主持和參加過10多項軍、民品科研課題,專業範圍涉及光學精密儀器、測試技術、模擬仿真和微細加工等。有的填補了當時的國家空白,有的獲得了國家級新產品稱號,有的解決了生產、科研單位難題。
1996年嵇鈞生退休後,於1999年編著出版《鎮江淪陷記》,2001年編著出版《風雨人生路———嵇直紀實傳奇》,在全國主流報刊發表各類文章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