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胡忠 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 / 1)

胡忠(1921.12—1996.10),江蘇江陰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時任第三機械工業部科技局冶金處負責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1933—1939年先後在無錫鑄造廠,蘇州、上海鑄造廠當工人;1940年參加新四軍,先後任特務連班長、軍工科鑄造組組長、軍工部股長、軍械部副科長、機器所主任等職;1953—1955年在國營第120廠(現中航工業哈飛)冶金科任副科長兼車間主任;1955年8月—1958年9月在北京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學習;1958—1964年國營隴西鑄造廠(現中航工業製動)任總冶金師;1964—1968年國營秦嶺電工廠(現中航工業電源)任總工程師;1968年4月起先後任第三機械工業部41所(熱加工工藝研究所)負責人,三機部生產指揮部副部長,三機部科技局冶金處負責人,熱加工工藝處處長。1980年被西北工業大學聘為材料科學與工程係兼職教授。胡忠是熱加工(鑄造)工藝的專家,攻克了形狀複雜、質量要求高的高難度鋁鎂銅合金鑄件科研生產中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解決了國防工業的急需。1965年與張錫卿、朱世良合著《鋁鎂合金鑄造實踐》,1990年與張啟勳、高以喜合著《鋁鎂合金鑄造工藝及質量控製》。1951年榮立華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二等功;1953年榮獲第二機械工業部東北區勞動模範、哈爾濱市先進工作者;1978年參加全國科技大會,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9年獲三機部先進工作者;1991年獲航空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2年12月離休。1996年10月去世。

胡忠作為航空工業熱加工(鑄造)工藝的專家,在技術上能夠刻苦鑽研,勇於實踐,大膽創新。他經常在部內外奔波,與全國各地有關工廠、研究單位和學校攻克了飛機、坦克發動機、魚雷發動機、航空發動機、導彈、原子彈、核潛艇、衛星等形狀複雜、質量要求高的高難度鋁鎂銅合金鑄件科研生產中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20世紀50年代初期,胡忠創造了利用氯氟石砂模鎂合金鑄造法,為我國第一次試製成功鎂合金鑄件。

1952年,胡忠創造滲透溶解法,製造磷銅中間合金,提高了磷銅質量,降低成本2/3。此方法推廣到各工廠廣泛應用。

胡忠幫助國營第511廠(現中航工業金城)試製汽化器鑄件。由於零件形狀複雜,質量要求高,技術難度大,長期過不了關。經過改進澆鑄係統和熔化工藝、模具溫度等工藝參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攻克了難關,得到航空工業局和工廠的好評。

1964年,胡忠幫助國營西安機械廠(現中航工業西控)試製航空燃氣銅轉子鑄件,改變了蘇聯工藝,將原來10%的合格率提高到80%以上。

1963年在國營隴西鑄造廠(現中航工業製動)由胡忠兼任科研組組長,領導並參加了順序結晶新工藝的研究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鑄出了大型薄壁,每年可為國家節約幾十萬元,直到現在此工藝仍在使用。

1968年,胡忠與北航組成攻關小組,采取普通砂型代替順序結晶新工藝,成功地鑄造了比紅旗一號導彈殼體還要複雜的靶機機身的大型鎂鑄件,在國內是首創。

1978年幫助國營峨嵋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成飛)攻克大型鎂鑄件技術難關,使某產品合格率由10%提高到90%以上。同年幫助國營安吉鑄造廠(現中航工業安吉精鑄)攻克鋁合金導彈掛件的鑄造難關,使合格率達到80%以上。

20世紀70年代,胡忠還幫助國營東安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東安)攻克某發動機機匣鎂鑄件問題;幫助第621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航材院)解決某直升機大型鎂鑄件技術難題;以及七機部人造衛星井字梁大型鎂鑄件;五機部坦克發動機大型汽缸件、鋁合金鑄件質量問題;第二機械工業部原子彈大型鎂鑄件問題等,解決了國防工業的急需,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財富,同時創造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胡忠在擔任國營隴西鑄造廠和國營秦嶺電工廠總冶金師和總工程師期間,負責組織領導試製、生產和技術管理工作,組織各種機種的飛機輪轂和大型飛機發動機鎂合金鑄件的生產,圓滿完成了任務。

胡忠於1982年12月離休,1996年10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