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陵(1938.1—),江蘇南京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時任第三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現中航工業發展中心)室副主任。1956年被保送到北京航空學院,就讀數學力學係空氣動力學專業。1962年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先後任技術員、情報研究組組長、飛機情報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黨委書記。1985年調任航空工業部綜合計劃司副司長,1988年任航空航天工業部綜合計劃司副司長。1990年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人事勞資司司長。1993年任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助理,1995年任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總經濟師,1998年任總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78年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並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2004年退休。
杜金陵在1962—1985年的23年從事科技情報工作期間,先後主編過國外《超音速風洞》大型圖冊和譯文彙編;合譯《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一書;獨譯《法國四種戰鬥機設計方案》、《超音速最優氣動力外形設計》、《美國50年代氣動力研究》、《為保持美國航空工業競爭力,急需優先發展的課題》;撰寫《國外航空研究》、《隨控布局法》、《美蘇航空技術水平與展望》等論文。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航空工業急需製訂科研發展規劃,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杜金陵主編了《美蘇航空技術水平及我國差距》一書。根據模糊數學的原理,從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角度上,分析了重大航空技術突破的曆史進程,提出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至少20年,並以當時美國F-16戰鬥機為典型參照係,提出了我國戰鬥機急需發展的科研規劃建議,取得了有關方麵的共識。1971年參加了航空工業氣動力規劃的製訂。
杜金陵在航空工業計劃管理工作中,參與製訂了航空工業“七五”科研計劃、“八五”規劃、“九五”規劃、2000年發展戰略、2000年騰飛計劃和航空工業調整方案。在擔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人事勞資司司長期間,積極推進人事勞資三項製度改革。在擔任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助理期間,參與策劃和製訂了航空工業四大飛機廠和兩大發動機廠的民機、直升機、發動機、汽車及相關補償貿易捆綁在香港上市的方案,獲得香港聯交所的支持與肯定,後因種種原因在國內未獲批準。
在擔任總經濟師期間,杜金陵參與策劃和籌備控股公司、籌建集團公司、企業脫困、公司上市、現代企業製度試點、年薪製試點、型號項目公司管理體製改革等工作。
1986年以後,杜金陵被評為研究員,並被聘為航空工業部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委員、戰略研究組組長、航空科學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新中國第一》大型活動史料評審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委軟科學評審委員會委員、國防科技工業管理與政策指導委員會委員。
1998年後,杜金陵還擔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主席團主席,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
杜金陵多次被評為部、所的先進工作者。他主編的《美蘇航空技術水平及我國差距》,獲航空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杜金陵於2004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