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氣帶頂杆拉環內螺紋精加工工藝的改進———該零件內螺紋加工要求零件內螺紋對端麵偏差不大於0.03毫米。在車床上加工時內螺紋刀具很容易碰到內孔端麵,不是把刀碰壞就是把零件碰壞,生產效率極低。經他改進製作一套夾具,製作一副專用絲錐,用鉗工攻絲方法解決了這一關鍵。原來需五級以上車工加工,改進後由二級鉗工完全可以加工,而且工效提高8倍,質量100%合格。這些技術關鍵的突破,最明顯的效果是質量徹底過關,生產效率成倍增長,原來需要5~6級工加工的零件,改進後由2~3級工或熟練工都可以完成。
張明雲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到工會搞技術協作工作,共實現大小技術革新144項,其中較大項目有14項。例如:將車床改裝成加工加力元缸螺紋銑加工;設計製造氣動液壓鉚接機(用於組裝兩個機種的離合器);發明創造“V”形車刀,在加工軸套類零件時提高工效2~4倍,曾參加全國刀具表演,1959年刊登在《新技術新工藝彙編》刊物上;改進套齒磨床磨削離合器凸輪16個平麵,提高工效6倍;設計製造多功能快換刀架,使車加工效率提高50%。上述革新項目不僅在當時解決了大問題,有的項目至今還在生產中使用。
張明雲在擔任技術革新員期間,曾帶領攻關隊到39車間幫助解決葉片加工難題,積極建議采納新技術、新工藝。幫助38車間解決葉片精加工問題,他建議用冷滾軋的方法加工葉片,經試驗獲得成功,並投入批生產。
1977年公司決定籌建試製分廠,由張明雲為負責人,根據公司提出的要求,他對廠房選址、車間布局、設備選型等方麵做了大量細致工作。此項工程於1979年完成,在設備選型上準確無誤,安裝使用100%達到設計要求。
1979年張明雲調任冷工藝實驗室主任期間,除了組織全室職工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科研生產任務外,按公司下達的科研課題,組織領導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們研究解決關鍵部件加工問題。定方案、搞科研、搞技術論證,在設計研製過程中,由他提出加工工藝方法,並給予指導,有的是他親自操作,由此順利地完成了數控彎管機的加工、15萬伏電子束焊機、激光打孔焊接機、大葉片電解機床、40噸高速錘、蠕動磨床等一批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有的榮獲了航空工業部科研成果獎。
1985年張明雲調到黎明公司工會任生產部副部長兼技協辦主任。張明雲除了做技協日常工作,經常幫助有關廠、車間解決技術關鍵問題,並同孟昭華、秦鑄、餘學忠等同誌合作編寫了《車削工藝》一書,1975年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
張明雲1994年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