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孟廣義 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1)

孟廣義(1937.7—),遼寧鐵嶺人,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中航工業蘭州飛行控製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蘭飛)工人。1955年考入沈陽第一航空工業技術學校,1956年畢業後分配到陝西寶雞航空儀表廠(現中航工業寶成)從事銑工工作,1958年調入蘭州國營新蘭儀表廠(現中航工業蘭飛)從事銑工工作,後任工長、室主任、實習指導老師等工作。1959年加入共青團,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多項技術革新和技術創新成果,業績突出,195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此後,又先後多次獲得了所在單位、市、省、部授予的蘭州市技術革新標兵、蘭州市先進工作者、甘肅省技術革新標兵、甘肅省先進工作者、三機部五好工人等10多項榮譽稱號。1960年由他擔任組長的銑工小組,被工廠黨委命名為“孟廣義小組”。1988年9月退休。

1956年9月,19歲的孟廣義在沈陽第一航空工業技術學校畢業後,來到了地處黃土高原的寶雞航空儀表廠當了一名銑工。在儀表廠短短的兩年工作期間,就展示了他好學上進、刻苦鑽研、富有技術創新精神的才能。在銑工這個平凡的生產崗位上,孟廣義除了能夠埋頭苦幹,還善於用心巧幹,通過大搞技術革新,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在加工一種“端蓋”的零件時,孟廣義通過改進定位加工法,從原來一天隻能加工出50件,提高到一天能加工400件,經過完善後又提高到加工800件,使工效分別提高了7倍和15倍。為了更多地完成定額工時,孟廣義在改進生產技術方法上動腦筋,努力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定額工時。有一項零件的定額工時是每件16分鍾,按照老的加工方法在實際生產中很難完成,孟廣義知難而上,通過改進加工方法,大大縮短了裝夾具和刀具的時間,使加工一件零件的時間縮短到了3分鍾,提高生產效率5倍多。他在參加工作後較短的時間裏,便在工作業績上取得了豐厚的收獲。1957年,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參加工作僅一年多、年僅20歲的孟廣義,在航空儀表廠被評為廠級先進生產者。

1958年10月,孟廣義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支援新廠建設,義無反顧地離開了生活工作條件較好並且已經打下了個人發展基礎的航空儀表廠,前往正在籌建的蘭州國營新蘭儀表廠,做出了投身於新廠創業的抉擇。

到達新廠不久就接到了工廠下達的1#產品APY-2B的試生產加工任務,孟廣義所在的銑工小組承擔了該項產品的關鍵零件“內支架”的加工任務。該零件具有工序多、難度大的特點,在其他同誌存在畏難情緒的情況下,身為組長的孟廣義一馬當先,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精心加工,加班加點,在較短的時間裏,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零件的加工任務。為了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確保生產進度,經常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甚至有時是一連幾天的連軸轉。最令人難忘的是1958年12月的一天,為了完成攻關項目“殼體”的生產任務,他在煤氣中毒的情況下,隻是到醫務所打了一針,稍有好轉,尚未痊愈,就又馬上起身投入到生產中。

處在建廠初期的國營新蘭儀表廠,各種設備不全,工具缺乏,人員不足,生產任務較為繁重,需要解決的生產難點和技術難關較多,這又恰恰為孟廣義在技術創新上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多的舞台。

1958年底在加工1#產品APY-2B的另一項零件“外殼”時,遇到了沒有專用加工設備的難題,拿到外廠加工周期又太長,會影響到整個產品的配套進度。為解決這一難題,孟廣義依據靠模銑床的加工原理,與工藝員共同研究,自製出小型靠模,利用普通銑床加工出了該零件的合格產品。孟廣義並沒有滿足於這一取得的成果,為提高該項零件的加工效率,他又不斷進行改進,使這項零件的工作效率比原來提高了7倍。急工廠之所急,想工廠之所想,是孟廣義積極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同樣,在進行601產品“滑架”零件的加工中,由於批量大,數量多,進度急,成了完成生產任務的瓶頸。孟廣義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想辦法從銑刀的改進上入手,經他改進後的銑刀,在生產應用後,使該項零件的生產效率比原來大幅度地提高了5倍,保證了工廠總體任務的按時完成。

孟廣義不但能夠虛心學習他人在工作上的好方法、好經驗,而且也能夠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在生產技術上的“絕活”傳授給其他同誌。1959年3月,工廠第二設計室的銑工在加工一項“殼體”零件時,發生了連續加工三批都全部報廢的問題。孟廣義立刻前去幫助查找分析報廢原因,發現是因為專用工具對該零件上的3個圓形凸台的加工不適用造成的,於是發揮自己技術上的特長,在銑床上安上鏜頭,改進加工方法,終於生產出了合格的零件,幫助第三設計室解決了生產難題。

孟廣義於1988年9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