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馬世英 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2 / 2)

1958年,馬世英調至紅旗機械廠任總工藝師、副總工程師、副廠長。期間,在試製渦噴5、渦噴8、渦扇9等各型發動機時,全都運用了這種工藝方法。隨著實踐的深入和項目的擴大,“走先鋒批”也帶來了大量的工藝技術問題。如:真假毛坯不同材質對加工方法、工藝程序、測量標準等帶來的差異,對焊接、熱處理、表麵處理的參數差異等都需要反複摸索探討,加以解決。當這些技術問題在眾多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努力下逐項解決後,使“走先鋒批”的內容豐富,經驗更加成熟。

1963年,馬世英負責組織試製成功結構複雜、精度要求很高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鋁合金和鎂合金的兩層機加薄壁殼體,並保質保量按期完成了研製任務。

1970年馬世英恢複工作,重返原來的領導崗位。他經過調查研究,確定把“毛料精化”作為工藝改革的重點。然後和工人、技術人員一起深入討論,選定課題,擬定方案和實施計劃。數年之間,在馬世英的組織指導下,一朵朵工藝改革之花相繼開放。1972年,首台自行設計製造的環形件軋製用擴孔機安裝調試成功,建立了毛坯擴孔流水線,原來用離心法澆鑄的30項環形件毛坯,全部改用軋製法,提高材料利用率30%以上。1974年,開始成批用新試成的低壓澆鑄方法製造燃燒室頭部6種零件,單件毛坯重量比原來降低3/5,金屬實收率達95%以上,合格率達100%,後續加工工序也大大簡化了。

1975年,經馬世英規劃、組織,建成了冷軋精密型材閃光對焊流水線,采用全新工藝和新的焊接方案,加工渦噴5和渦噴8發動機9種環形安裝邊,代替原來的離心澆鑄方法,使材料利用率由12.9%提高到54.9%,當時每年可節約貴重鋼材69噸,獲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1977科技成果二等獎。

1975年,在我國引進英國斯貝發動機製造技術中,馬世英一方麵參與組織領導了生產技術準備、試製等工作,同時長時間擔任中英聯絡組中方總代表,與英方談判處理各種問題,為順利完成這次重大軍用技術的引進任務和斯貝發動機的試製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6年退休後,馬世英還仍然關注專業技術理論研究,撰寫的《從目前到2000年國際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發展趨勢與我國的對策》一文,發表在《2000年的中國航空》一書中。馬世英還參與組織編譯出版了《實用柔性製造係統》一書。

馬世英曾擔任航空工業部科技委第二屆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航空學會第二、第三屆理事會材料及工藝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發動機工藝專業組組長,陝西省航空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科協常務委員。

馬世英於1998年9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