湳山戲院門口~
“湳~山~戲~院~”曉詩一個字一個字地念道:“原來在這裏啊!我總是聽說,不過也沒有仔細找過,可是我們來這種二輪影院,是要看哪一部影片啊?”在台灣,影片在首輪電影院全部放映完畢之後,就會到二輪影院再播放一段時間,不會立刻下檔。因為是二次放映,所以稱為二輪片,放映的影院則稱為二輪戲院。通常二輪戲院不會清場,也不用對號入座,你想坐哪裏就坐哪裏,對於一些錯過首輪電影的人,二輪戲院可以彌補當初沒去看首輪的遺憾。而湳山影院成立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原為大興戲院。台灣電影最熱的那幾年,它曾經風光無限。在豪華影城的觀影文化尚未流行之前,這種位於巷道內的小劇場十分普遍。湳山是二輪戲院中地段最好的一家,位於台北捷運信義安和站,是真正的市中心,但現在卻也難敵大影院占地、設備的嚴酷衝擊。
“那我們今天要看什麼啊?”曉詩跟在交錢買了票的何群身後,有點好奇。
“嗯···看這個!”何群指指麵前2號廳門口放的牌子,曉詩定睛一看:“哈?等待飛魚?!”
“沒錯,就看這個。”何群微微揚起嘴角:“正好我沒看過,你也沒看過。首輪影院都下架了,隻能來這裏看啦。”
“這···”曉詩一時語塞。她想起幾個月前好像“被拋棄”的自己還忿忿地在試片會門口說要自己買票看來著···
“怎麼啦?”何群看著她囧囧的表情忍不住微微一笑,然後就推著她進了影廳:“走啦走啦~”
兩人就走進影廳,挑了個中間靠後的位置,安靜地看這部兩人都“不小心”錯過的電影。
“我很喜歡電影裏的那片綠色的百合花草原,我也好喜歡那片澄澈透明的藍色的海,場景拍得真的好美啊!還好他們最後在一起了,不然就對不起這麼美麗的景色了!”走出影廳的曉詩還沉浸在電影美好的氛圍裏:“誒,掃把星,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啊。”
“我?”走出影廳的何群一邊戴上墨鏡一邊微笑了一下:“我很喜歡飛魚一號追著飛往台北的飛機的畫麵,感覺很有趣。”
“對耶對耶,我也記得!”曉詩興奮地說:“那輛車都破成那樣了,居然還叫飛魚一號,哈哈!”何群看著她笑著自己也忍不住咧嘴笑,然而他心裏卻有著另一個答案,自己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美麗的場景,而是電影最後的畫麵:女主角說:“以後,你就要跟我講每天要穿什麼了。”那個叫避風的男子說:“看天就知道了。晚上我煮魚湯給你好不好?”避風對待生活的態度,就是要把日子過得輕鬆自在。其實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賺錢把房子蓋好。這樣的人很單純,也很熱情。何群希望自己和曉詩以後的生活,也可以這樣平平靜靜,令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