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個意興飛揚的時代
一、讀者和編輯:廣大到相忘的知音
結婚,生女,拉扯……好不容易將小人兒塞進幼兒園,這才發現,長期浸泡在肥皂水中的手指已粗腫得敲字艱難,那曾經引以為豪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的鍵盤感——大腦尚未反應,手指觸鍵即成——也大打了折扣,不禁大發感慨:這才幾年,“手抄稿”時代已過渡到電腦時代,而台式電腦又迅即被筆記本電腦所取代。時代發展不要太快哦,努力要早啊,遲了就來不及了!
2006年,我以“為女兒賺奶粉費”的名義宣布“複出”。
起初為報紙副刊定製“豆腐幹”,也曾為發稿量及稿費而沾沾自喜。但對文字的敬畏之心讓我迅速沉寂、冷靜下來,轉向雜誌化、專欄化寫作之路。
“驚鴻傷影”係列在《江門文藝》“課堂”欄目推出後,接連有好消息傳來,一度被選為“最受讀者歡迎”的好稿,編輯宋世安先生特寫信來報喜:“經主編親批,你的專欄文章好,獎勵二百元。”廣東深圳一諾的“喜歡課堂欄目陳家萍讀人專欄”的標題夠醒目,讓我在觸目的一瞬,心如被燙般哆嗦了一下。文中說:“貴刊‘課堂’欄目推出的陳家萍讀人專欄,認真拜讀之後,個人知識麵得到很大的拓寬!非常喜歡她的文字和她筆下的女子,陳家萍老師文筆犀利,又不乏風趣,語言簡練貼切,把她筆下女子鮮明的個性生動形象地勾勒了出來,讀起來非常舒服,也讓我深深愛上那些可敬可歎、特立獨行的女子們。”
我的臉,一下子紅了。憶起童年曾拾了一支鋼筆,失主是外班同學,她在我的教室裏貼了一封表揚信,用了諸如“拾金不昧”、“共產主義風格”等在少小的我看來大得像泰山般壓人的一些字眼。在周圍同學的圍觀哄讀聲中,我的臉,一下子紅了;而心花,“嘩”地盛放如蓮。臉紅,原來可以如此幸福。
湖南婁底的龍喜場以“致課堂專欄陳家萍老師”為題的讀者來信也讓我眼眶濕潤:“我是您的熱心讀者。每當清風明月之際,夜闌人靜之時,常點孤燈一盞,備清茶一杯,鋪《江》刊一卷,靜靜地品茶,欣賞您馨香的文字。這種感覺很美,幾乎讓人忘卻了時空,忘記了自己。”
“若非《江》刊,或許我不曾認識您;若非您,或許我不曾知道才女們背後那些痛徹心扉和感人肺腑的故事。
她們就像一杯咖啡,雖然有點苦,卻讓人喝個痛快淋漓……”
我從不敢輕易說,誰是我的讀者。在我心目中,讀者也者,是同學,更是同道,他們是清醒的旁觀者,享有閱讀的最大權利——每次麵對新華書店那書架甬道,對“讀者”二字我都會心存敬畏。從廣義上說,我們都是讀者,一雙雙或纖麗或寬厚的手,從書架上抽取自己信得過的書,那是賞識,更是審判。我自己,也享有“讀者”的這份特權。當我以一位讀者的身份,站在琳琅滿目的書刊前,頓覺每一道目光和每一個抽書的動作,都是那麼神聖而莊嚴。如同嘉獎,如同膜拜。我的文字,有幸被人閱讀而使其人有感,更能令讀者將感受化為文字,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對於我本人,這更是春風化雨般的鼓勵,是莫大的期望和鞭策。這些選登的來信讓我激動,更讓我反省。
一日淩晨,剛打開手機,倏地接連跳出四條短信。因為我很少與人手機溝通,這些短信讓我稍稍有些吃驚。它們皆來自於一個匿名的外地讀者——我甚至連他的區號也不知,更沒有去查探。我願意模糊地認為,這是廣義上的讀者,套用胡蘭成的一句話,是“廣大到相忘的知音”。他說,整整一晚,他都流連在我的博客裏,讀了所有的文字,“為你的才華而激自序,那一個意興飛揚的時代動”,“這塊沃土究竟是如何養育了你這朵奇葩”,“你一定會發揚光大”……看了,覺得有些啼笑皆非。靜下來一想,卻也感動。在時間即是金錢的時下,有一個人,肯耐著性子花一晚上讀你的文字,且肯敲出四段頗押韻的短信,這種毫無功利的鼓勵,是多麼彌足珍貴啊。何況我,生活在曆來缺少鼓勵的環境中,每一點善意,都讓我深深感懷。
同樣讓我一想起時便備覺溫暖的,還有報刊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