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傳奇出生(1)(1 / 3)

崔爾莊,原名崔莊,是華北平原上的一座小鎮,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正西二十多公裏處,今屬滄縣所轄。這裏是紀曉嵐的出生地。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崔莊屬直隸河間府獻縣。村裏有一家富戶,戶主名叫紀天申。紀天申子孫滿堂,有三個兒子:容舒、容雅、容恂;當時他已有了三個孫子:容舒的兒子紀晫,容雅的兒子紀昭、紀易。家中尚有諸多女眷,再加上奴婢、雜役,可謂人丁興旺。紀家是一處大宅門,朝南的門樓高大寬敞。宅內有好幾進庭院,房屋鱗次櫛比,還有幾座小樓散布其間,頗有些不同凡響的氣派。

傳說這年六月的一天,在紀家住了多年的一位“仙人”突然告辭,主人詢問緣由,“仙人”說,“兵部尚書”就要來了,我得走了。紀家人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時隔不久,紀曉嵐就降生了。

這個帶有神奇色彩的傳說,記載在清朝文人方士淦所著的《蔗餘隨筆》裏。當我們今天感歎種種戲說的時候,豈不知對他的戲說好像是與生俱來的。

比方士淦更早的記載是朱珪寫在《紀文達墓誌銘》裏的一段話:“先是郡為九河入海故道,天雨則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怪。公王父(即“祖父”——筆者注)夢見光入樓中,已而公生,光遂隱,人以為公實此靈物化身也。”文中已透露紀曉嵐為“靈怪轉世”。朱珪是何許人?他是嘉慶帝的老師,並與紀曉嵐為同年考中舉人,同朝為官又是相知的朋友。紀曉嵐臨終前是朱珪的副手,當時朱任大學士,紀是協辦大學士。其後,清代文人的筆記裏又有不少類似的記載。

紀曉嵐的門人梁章钜在《歸田瑣記》裏,把“紀文達師”的出生寫得更為神奇,先說他這位座師是“火精轉世”,並說那火精為女身,火精出現時,村民們敲打著銅器驅趕,見火光中隱隱約約有一赤身女子。有一天,火精進入紀家內室,眾人正在議論紛紛,傳出了小公子出生的消息。小孩子一生下來耳垂上就有穿痕,像是戴過耳環,兩隻小腳又白又尖,如同纏過足似的,於是人們沸沸揚揚的傳開了,說這孩子是“火精轉世”。

梁章钜是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那場會試的正考官就是紀曉嵐,而且,紀曉嵐也是梁章钜祖父、父親與叔父的老師。有了這層關係,梁章钜自然也就有機會見到紀曉嵐,因而他把紀曉嵐寫得活靈活現,說老師的耳痕至老猶宛然可見,那雙小腳也不避人,常脫下襪子讓人看。《歸田瑣記》裏又說紀曉嵐是個猴精,家中幾案上常擺些榛、栗、梨、棗之類雜食,隨手抓著吃。還說他是蟒精,因為紀宅附近地裏有大蟒,自從紀曉嵐出生後,那蟒就不見了。在張培仁《妙香室叢話》中亦有相同的記載。在紀氏故鄉,還有紀曉嵐是金雞下凡的傳說。當然這都是一些附會、傳說而已,不足為信。

紀曉嵐自稱“河北庸流,燕南下士”,此雖謙詞,卻反映出他出身的平凡。他雖然出生在世家大族,但跟朝堂裏有些高官重臣相比,他既非貴族後代,又非官宦世家,隻不過是個耕讀之家出身,比較起來還是顯得有些微賤。圍繞他出生時的種種傳說,無非是用來證明,後來創建了驚世文功的這位大學問家,是有根源,有來曆的,生來就與眾不同。其實,他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啼哭,和別的嬰兒不會有什麼兩樣。人生的或社會的任何一個大事件發生之後,如果著意去搜尋其前兆,總能附會出一些蛛絲馬跡。這樣會使得紀曉嵐本來平凡的出身,顯得有些不平凡起來。

紀曉嵐的家世譜係,清代及民國一些關於紀曉嵐的傳略中多有記載,主要的如徐世昌的《大清畿輔先哲傳》、李宗昉的《聞妙香室文集》、李元度的《國朝先正事略》、《清史稿》、《清史列傳》、《碑傳集》以及葉蘭台所編的《清代學者像傳》等,但這些文獻資料對其家世沒有詳細交代,均比較簡略。現在所能見到的關於紀氏家族的資料,以《景城紀氏家譜》最為詳盡。該譜為紀昀六世孫、滄縣景城村紀清範(字維九)所收藏,係殘本,其“生卒譜”止於清嘉慶七年(1802),而紀昀卒於嘉慶十年(1805),可見該譜為其在世時所刻。為了後麵的論述方便,我們先以《景城紀氏家譜》將紀氏家族中紀昀這一支的譜係加以梳理。

根據《景城紀氏家譜》的記載,明永樂四年(1404)先世從椒坡公遷徙景城至紀曉嵐,紀氏家族已經曆十四代。其譜係如下:

一世“椒坡,諱無考,以字傳。明永樂二年自應天府上元縣遷獻縣,入安民裏四甲籍,始居縣東九十裏景城。”

二世至七世已無法考證。

八世為“廷相,椒坡公八世孫,字柱石,明附學生。配李氏,裏族無考。”

九世為“堯卿,字讚祁,明廩膳生。配青縣張氏,繼配同縣石氏,父諱皆無考。”

十世有坤、坊、培、增四人。此時正當明末戰亂,培、增二人於“崇禎十五年,河間城破,殉難。”

劫後餘生的兩兄弟之中,紀坤為紀曉嵐的高祖,“字厚齋,明廩膳生。著有《花王閣剩稿》一卷,載入《四庫全書目錄》。配同縣董氏,父諱無考。繼配河間縣增廣生宋諱大壯之女。”在紀氏家族中,紀曉嵐與紀坤雖相隔幾代,但通過祖、父輩的講述及其他所留存的《花王閣剩稿》中,對他了解比較多,受其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十一世有景德、景星、同仁、灝、鈺,為紀曉嵐的曾祖輩,紀氏家族的發達當從此輩始。五人之中,景星在崇禎十五年(1642)那場劫難中死去。後三者對紀昀影響很大。同仁“字愛堂,明廩膳生。配同縣李氏,父諱無考。”即《閱微草堂筆記》中所稱“愛堂公”;灝“字光吉,附學生,以兵部效力,議敘任陝西鎮番衛守備。配同縣張氏,父諱無考。繼配同縣陳氏,父字羽尊,諱亦無考。”即所謂“光吉公”、“鎮番公”;鈺“字潤生,附監生,考授州同,貤贈中憲大夫,刑部江蘇司郎中加三級,累贈光祿大夫、禮部尚書。配河間縣廩膳生王諱雲鶚之女,貤贈恭人。累贈一品夫人。”又稱“光祿公”,為紀曉嵐的親曾祖,也是紀氏家族中頗有影響力的人物。《獻縣誌》卷九《人物誌?鄉賢》載有他的傳記。卷十六《典文誌五》載有尚書張鵬翮所撰的《太學生紀公潤生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