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19)(3 / 3)

田中奏折的真實性受到包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長蔣立峰在內的學者質疑,當前的主流說法多認為其應為國民政府所偽造然而時至今日查考史料及曆史脈絡,當時日本計劃對華戰爭已久確為事實。

4.皇姑屯事件與東北易幟

當初,日軍與東北軍閥張作霖維持了合作關係,但漸漸的,日本開始將張作霖視為障礙。1928年,關東軍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軍希望借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麵。

皇姑屯事件並未引起日軍所期待的東北混亂,相反,1928年12月29日,張作霖的繼承人張學良突然宣布全東北易幟,接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領導。張學良進一步對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態度,並開始在南滿洲鐵路附近建設新的鐵路設施,通過低廉的價格與之競爭,導致南滿洲鐵路陷入了經營危機。感到危機感的關東軍不斷提出抗議,但張學良並不願意妥協。因此日軍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等人決定發動戰爭來奪得主導權。

5.萬寶山事件

1931年,中國人郝永德,未經政府批準,騙取萬寶山村附近12戶農民的土地,並違法轉租給188名朝鮮人耕種水稻。這些朝鮮人開掘水渠,截流築壩。這一工程侵害了當地農戶的利益,馬家哨口200餘農民上告。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僑出境”。然而日本駐長春領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製止朝鮮人撤走,且限令於7月5日前完成築渠。7月1日,中國農民400餘人,聯合起來平溝拆壩。7月2日,日本警察鎮壓平溝的中國農民,雙方對峙,後日本增武裝警察,在日本軍警保護下,工程於7月5日完成。同時,朝鮮日報記者金利三,說朝鮮人在萬寶山被殺,掀起朝鮮半島大規模的排華活動,當地華僑死傷數百人。日本卻以此次事件誣陷中國傷害朝鮮僑民。

6.中村事件

1931年6月,日本關東軍中村震太郎大尉和井杉延太郎在興安嶺索倫一帶作軍事調查,被中國東北軍興安屯墾公署第三團團副董昆吾發現並扣留,在證據確鑿情況下,團長關玉衡下令秘密處決中村震太郎。日本藉機宣稱東北軍士兵因謀財害命而殺死中村,威逼中國交出關玉衡,並在日本民眾中煽風點火,用“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

事變經過

1.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台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麵約7.5公裏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

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裏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

爆炸後,駐紮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當時,北大營駐守的東北軍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軍不得抵抗,駐守部隊並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隻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後突圍撤走。由於執行不抵抗命令(蔣介石曾密電張學良:“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後中央處理可也。”),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隻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

2.遼寧、吉林主要城鎮淪陷

日軍在沈陽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淩晨,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區、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占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占領吉林。

3.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