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附錄(14)(1 / 3)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11日,被美英等國列入日本頭號戰犯,被排在第一批甲級戰犯通緝名單最上麵中的東條英機看到院子外麵的盟軍警察進入住所,便用當年希特勒贈送給他的瓦爾特自動手槍向心髒開槍(幾天前,東條英機曾讓自己的私人醫生用炭筆在自己胸口的心髒部位畫了一個酒杯大小的圓圈),但由於是左撇子且心髒畸形的原因,子彈打偏了,洞穿了肺部。美國大兵衝入室內時,東條已經瀕臨死亡,輸血救活了東條後,東條說自己朝心髒開槍自殺是為了“讓別人能夠看清楚自己的臉,從而知道他已經死了”。對他這種自殺未遂事件,日本國民認為“隻是已經失去了信用,被拋棄了的家夥的最後恥辱”而已。三個月後,傷愈出院的東條被直接送入了日本巢鴨監獄。

罪行條款最多的戰犯

1946~1948年受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在獄中,其他甲級戰犯都不和他說話,東條隻能一個人專心寫自己的口供和辯護詞。在法庭上,在全部的55項罪行中,東條是最多的,占了54條之多,當數首惡。

1948年11月12日,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犯有發動戰爭,侵略別國等罪行判處死刑;1948年12月23日被執行絞刑。

小磯國昭

小磯國昭(1880~1950)日本41屆首相,陸軍大將,典型的官僚。

軍校生涯

日本山形縣人,曾就讀於山形縣中學校(山形縣立山形東高等學校)。他作為家裏的長子中學畢業後覺得考大學(高等學校)希望不太大,家裏也沒什麼資產可以讓自己繼承,但自己的身體還比較健壯。當時日本剛剛打完了甲午戰爭,由於俄德法三國幹涉丟掉了已經到手的遼東半島,全國掀起了一股從軍強國的風潮。於是小磯也在這股風潮影響下報考了陸軍士官學校,以軍人作為自己的誌向。按照日本陸軍的規定,像他這樣的中學校畢業生要在當年12月份以一等兵的軍銜進入部隊,經過一年的服役訓練後軍銜晉升為軍曹才能進入東京的士官學校學習。士官學校學習期限為一年半,畢業後軍銜晉升為曹長回原聯隊。小磯在陸士12期畢業時的成績還比較靠前,655人中排第79名,雖然比不上同期的杉山元和畑俊六,可作為一名沒上過陸幼的學生來說也不容易了。畢業後回先前服役的步兵第30聯隊又當了半年隨隊候補生才被授予少尉軍銜。聯隊長古穀安民大佐(陸士舊3期)按常規召集第30聯隊全員宣布授予小磯國昭步兵少尉軍銜並任聯隊附。經過三年的奮鬥,小磯總算成為了一名軍官。參加日俄戰爭,1906年3月任步兵第30聯隊大尉中隊長。1907年考入陸軍大學校第22期,同期生中有杉山元、畑俊六、西尾壽造,還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長子竹田宮、兒玉源太郎大將的三兒子兒玉友雄。畢業時小磯的成績一般,51人中排第33名。加上他又不是長洲藩出身,所以畢業後分配沒去成中央機關,下放到陸士當教官。

穩步晉升

1912年任關東都督府參謀,提出了加強日本對中國東北統治的重要建議,受到田中義一的賞識。1914年(大正三年)8月任步兵第2聯隊大隊長,晉少佐,1915年1月18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5月,公開推行帝製運動,中國各地掀起了反袁運動。而日本統治集團也認為“袁世凱退出中國當政者集團為妥”,想在袁世凱倒台後,樹立一個在日本控製下的中國政府,以便隨意宰割中國。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策劃了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日本參謀本部由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和剛從關東都督府參謀長調任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的福田雅太郎為直接幕後指揮者,為了就地指導“滿蒙獨立”運動舉事成功,日本參謀本部於1916年3月中旬派出了土井市之進大佐、小磯國昭少佐、鬆井清助大尉、鈴木晟太郎一等主計等4人,前往中國東北。但駐中國公使伊集院、駐奉天代理總領事矢田七太郎、以及石井外相認為:“在我軍憲威力掩護之下,試圖掀起不成體統之掠奪性小暴動”,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如果是對於像中國軍隊那樣有實力的勢力進行內部策反,在此基礎上發起有把握的暴動,則另當別論”,參謀次長田中義一也改變了主意,認為莫如利用張作霖進行“滿蒙獨立”運動,比土井、小磯、川島浪速等人的計劃更為有利。而以關東都督中村覺大將為首的土井、小磯、川島等則還堅持主張擁立宗社黨善耆一派,反對拉攏張作霖。並於5月7日派小磯返回日本去見田中義一和福田,陳述反對“中止”舉事的意見,5月25日才回到旅大。6月6日,袁世凱暴死,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日本政府不得不停止反袁活動,轉而采取支持段祺瑞的方針,以便控製中國,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被迫停止。1919年8月任第12師團中佐參謀,參與出兵西伯利亞,因為日本人向來不重視兵站工作,就派他出任參謀本部作戰課兵站班長,這才進入中央係統。1921年7月陸軍航空部大佐部員,歐洲出差,回國後大力強調空中力量的重要性。23年3月陸大教官,8月步兵第51聯隊長,1925年5月參謀本部編製動員課長,加藤高明內閣時,小磯國昭在一次會議上指責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的華盛頓會議上日本簽署公約不當時,受到外相幣原喜重郎的斥責,後經陸相宇垣一成從中疏解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