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謇子”三個兒子:鉞、鎮、釴。鎮字東湖,是居正的祖父。鉞長於治產,家道日漸殷實;釴讀書,補縣學生;偏偏張鎮既不讀書,又不治產,隻是一味放浪,最後在江陵遼王府充當護衛。(王世貞《首輔傳》。周聖楷《楚寶·張居正傳》、《觀瀾公行略》、《文忠公行實》皆諱其事。)從張關保從軍到張鎮當護衛,總算是一線相傳,克紹箕裘。但是中間已隔四代,一切的觀念都改變了,這裏沒有慷慨從軍的氣概,沒有英雄事業的聲譽,所剩的隻是豪爽的氣魄,放浪的生活。偏偏“謇子”喜歡他。這不是因為張鎮的可喜,而是因為父母對於不成材的子女,常有特別愛護的意趣。居正稱“謇祖顧獨愛之,逾於伯季遠甚”(《觀瀾公行略》。),其因在此。張鎮的豪爽放浪,在居正的生活裏,留下一些痕跡:專權、自瓷正是豪爽放浪的人走上政治生活以後的形態。
盡管“謇子”對於張鎮特別愛護,但是始終感到一點失望。第二個兒子既不如他的哥哥和弟弟,隻有希望他生一個好孩子。所以張鎮生子文明的時候,“謇子”說:“我這一生,幫人的忙多了,應當出一個好子孫,也許就是這個孩子罷!”文明字治卿,別號觀瀾,二十歲上,補上府學生,在科舉的時代,總算是一種發展,但是考過七次鄉試,始終沒有錄取。一直到居正點了翰林,三年秩滿以後,文明才擲下考籃,歎道:“我從小讀書,至今四十年,自己看看,沒有什麼不如人,但是一直困頓到現在,這是命呀!”其實這不是命,隻是文明的“學問”不夠。居正說:
先君幼警敏,為文下筆立就,不複改竄,口占為詩,往往有奇句,然不能俯首就繩墨,以是見詘於有司。(文集十《先考觀瀾公行略》。)
四十年的讀書,畢竟不能使文明認識自己的不就繩墨,這正是他的倔強。居正又說他“性任真坦率,與人處,無貴賤賢不肖,鹹平心無競,不宿仇怨,人亦無怨恨之者……喜飲酒,善談謔,裏中燕會,得先君即終席歡飲。自薦紳大夫以至齊民,莫不愛敬,有佳酒,必延致之,或載至就飲”。這裏寫的當然是文明父以子貴以後的形態,但是也看出他那種放浪不羈的意境。他畢竟是張鎮的兒子,也正是張居正的父親。
“謇子”對於文明的期望,顯然還是一個泡影,但是最後他看見居正的出生。居正的成就,是“謇子”存心濟世的“報應”嗎?未見得,但是他有那種發心濟世的宏願,當然他的子孫會有一天實現他的誌願。居正出生在嘉靖四年五月初三日,他的曾祖父張誠,祖父張鎮,父張文明都在。文明是年二十二歲。母趙氏,比文明小兩歲。
大人物的懷孕和出生,照例有許多傳說。據說居正的母親,夜中看到房間裏突然發亮,一陣火光,一直連到天上,接後一個青衣童子,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從天上慢慢地下來,住房間裏繞床盡轉,於是趙氏懷孕了。這個大約是居正大貴以後,他的母親編出來的,以後透過自我催眠的作用,本人竟信以為真了。這正是知識不健全的鄉間婦女常有的事。敬修《文忠公行實》還指出趙氏懷孕十有二月才生居正,好像也認為貴征。這大致不會假的。本來在妊十月,雖然是人道之常,但是一個強壯的少婦,第一次懷妊期常會加長,這是每個醫生知道的事實。
敬修還指出兩個夢。就在居正出生的前夕,張鎮夢到遍地大小,一直流滿屋子。張鎮驚惶得了不得,問奴輩道:“哪兒來這許多水?”奴輩說:“水是從張少保的地裏流出的呀。”同夜張誠也夢到月亮落在水甕裏,照得滿甕發亮,隨後一個白龜跟著水光浮上來。
居正字叔大,別號太嶽,但是小的時候,名為白圭,這是“謇子”因為他的幻夢,給他起名的結果。白圭隻是白龜的諧音。嘉靖十五年,居正考生員的時候,荊州府知府李士翱看見居正,認為白圭兩字不妥,替他改名居正。
居正的家庭,隻是一個寒傖的家庭。嘉靖三十三年居正請假自京回籍,上徐階書說起:“竊念正起自寒士,非閥閱衣冠之族,乏金張左右之容”(書牘十五《謝病別徐存齋相公》。);萬曆中與王世貞書也說:“仆先世單寒,非閥閱衣冠之舊”(書牘十五《答廉憲王鳳洲八》。);都顯出他對於這個家庭環境的認識。但是他存心要掙脫這個環境的約束。本來明太祖是從下層階級出身的人物,這便給他一種啟示。居正《西陵何氏族譜序》說:“至我國家立賢無方,惟才是用,采靈菌於糞壤,拔姬薑於憔悴;王謝子弟,或雜在庸流,而韋布閭巷之士,化為望族。”(文集八。)這篇文章,大約作於嘉靖三十七年,其時居正是翰林院編修,正在準備國家的重用。
不過即在居正小時,張家經濟狀況方麵,已經改進了,有奴,有乳媼,總是綽有餘裕的形態。居正二歲的時候,大家都看出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天他的同堂叔父龍湫(張鎮一子文明,即觀瀾公。《行實》稱世父龍湫公,似非文明兄弟。)正在讀《孟子》,居正在旁,龍湫和他開玩笑道:“孩子,不要誇聰明了,要認識‘王曰’二字才算本領。”又過了幾天,龍湫讀書的時候,乳母和居正又來了。龍湫把居正抱在膝上,要他認“王曰”二字,居正居然認識。因此得到神童的名稱。五歲居正入學讀書,十歲通六經大義,在荊州府很有一些聲名。
嘉靖十五年,居正十二歲,在荊州府投考。據說荊州府知府李士翱前一晚做一個夢,夢見上帝給他一個玉印,吩咐轉給一個孩子。第二天荊州府點名的時候,第一個恰恰是張白圭,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李士翱把他喊近,仔細一看,正是夢中所見,因此替他改名居正,還囑咐許多自愛的話。荊州府考過以後,湖廣學政田頊來了。李士翱見到田頊,告訴他荊州府有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田學政把張居正招來麵試。試題是“南郡奇童賦”,居正很快地交了卷。學政和荊州府都驚異得了不得。這年居正補府學生。(《明史?張居正傳》稱十五為諸生,與《首輔傳》同,當係嘉靖十五年之誤。)